在甘肃生活了半辈子,老家离青岛其实算不上近,但也不是遥不可及。家里人一直说海边好,去看看海,吃点新鲜的。结果,今年暑假,终于带着媳妇和娃杀去山东青岛。我本来是奔着大海和海鲜去的,结果,三天逛下来,脑子里竟然冒出五个大大的问号。
来之前,青岛在我脑子里的标签就两个:啤酒和海鲜。别的,真是想到啥说啥,奥帆中心?那是体育迷才关心的吧。栈桥?小时候地理书本上的图片。红瓦绿树?还以为只是修辞。
可等真走进这城市,完全不是想象里那种旅游城市的“热闹劲儿”。青岛有点安静,有点文艺,还有点……说不上来的老派气质。刚下火车,空气里都是咸咸的海风,脑子里就蹦出来一句:这地方,有点意思。
青岛到底是山东的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为啥历史这么厚,邻居城市反而没啥名气?
第一天在五四广场溜达,天阴着,海风吹得人衣服贴在身上,头发里都是盐。媳妇一边给娃擦鼻涕一边问我:“这城市气质怎么这么特别啊?”我一时语塞,只能胡乱说:“洋气吧,德国人修的。”
后来逛劈柴院吃饭,发现这里的老房子真不一样。红砖、雕花、铁艺阳台,很多老建筑墙上还贴着小瓷砖,像极了电影里的画面。听导游说,这些都是青岛曾经被德国人、日本人统治过的遗迹。我突然有点明白了,青岛的历史感不是那种“古香古色”,而是夹杂着异国味道的“混搭”。
想了想,周围的城市比如潍坊、日照、临沂,历史也都挺久,但好像没谁能像青岛这样把“过去的故事”直接摆在大马路上。你走在八大关,感觉像进了不同国家的街区,每条路、每栋楼都像有点故事。青岛的历史不是那种书本上的“朝代更迭”,而是“日常生活里有变化”,你能看见、能摸到的那种。
还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晚上去天主教堂附近溜达,碰到一位老爷爷,穿着特别老式的西装,拿着手杖,慢慢走。他和我们聊起小时候的青岛,说以前这边都是“洋行”,外国人开的店,小时候偷偷进过一回,被吓出来。那种历史的“人情味”,我在别的城市还真没遇到过。
青岛名菜鲅鱼饺子,为什么是这个味?
说起来我是北方人,吃饺子多,但来青岛前真没想过鲅鱼还能包饺子。第一顿饭在一间老字号,点了鲅鱼水饺。端上来一看,皮薄馅大,咬一口,那个鲜啊,像直接咬进了大海。
但味道有点冲,略微腥。我一开始还不太适应,媳妇倒是吃得可香了,连声说“鲅鱼饺子就是要有点腥才鲜”。我一边蘸着醋一边琢磨,这玩意儿和咱甘肃的牛肉饺子比,完全是两种世界。
吃到第三个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鲅鱼饺子的“腥”,其实是海味,是青岛的味道。当地人不爱放太多调料,怕盖住了鱼的原味。那一口下去,嘴里全是大海的咸鲜,和北方那种“重口味”真不一样。
最有意思的是,老板娘看我皱眉,直接笑着说:“第一次吃都这样,吃多了就上瘾!”我半信半疑,结果第二天还真有点想再试试。
栈桥海鸥多得离谱,青岛人是不是都喂海鸥?
青岛的海,其实比我想象得温柔。我们一家在栈桥那边看海,娃第一次见到大海,兴奋得一边喊一边跑。可我注意到,桥上栏杆全是海鸥,密密麻麻的。我随手掰了块面包喂它们,结果瞬间呼啦啦飞来一群,场面有点吓人,那叫一个壮观。
旁边一对本地老夫妻,拎着一大袋小鱼,熟练地一边聊天一边撒。老太太还和娃开玩笑:“青岛的海鸥都被人喂胖了,冬天还不走。”我笑着问:“青岛人都爱喂海鸥吗?”她说:“早些年没这么多,现在成了习惯。这些鸟精明着呢,谁手里有吃的它就跟着谁。”
我突然觉得,这画面好像青岛的日常。海风、海鸥、喂食、聊天。一切都慢吞吞的,没有大城市的那种“赶时间”。这城市,和人一样,带点“散养”的气质。
青岛的啤酒街,真的值得去吗?
说实话,来青岛不喝啤酒,算是白来了。可我这种不太能喝酒的人,其实对啤酒街没有太大兴趣。但媳妇坚持要去,说“拍照氛围感太好了”。晚上去了登州路啤酒街,还真有被氛围冲击到。
一条路两边全是大排档,灯光晃晃悠悠,桌子上全是刚刚打开的扎啤。服务员端着大盆海鲜在路上穿来穿去,到处都是吵吵闹闹的声音。我们点了一份皮皮虾、一盘辣炒蛤蜊,一扎原浆啤酒。那酒冰得刺骨,喝一口下去,胃里都是凉气。
最有意思的是,旁边桌有几个东北大哥,一边喝酒一边唱歌,嗓子都快喊哑了。还有一桌本地大爷,喝着啤酒聊着家常,顺手还剥了个花生递给我娃。那种氛围,真是别处体会不到的。青岛的啤酒街不是那种“高大上”,而是“人间烟火”+“大海味道”。
我喝到最后有点上头,媳妇笑我“酒量不如姑娘”,但我是真的觉得,这里的啤酒和海鲜,可能是青岛最幸福的搭配。
青岛的丝绸产业,现在还有吗?
这个问题其实挺偶然的。我们路过劈柴院那边的小巷子,看到有家老字号写着“青岛丝绸”。我一激动,拉着媳妇进去看。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阿姨,穿得特别讲究,还戴着珍珠项链。
我随口问了句:“青岛现在还有丝绸产业吗?”阿姨笑着说:“有啊,不过不像以前那么火了。过去青岛的丝绸厂多得很,出口全世界。现在大厂没了,小作坊还在做,但都做高端定制了。”她还拿出一条丝巾给我们看,手感确实细腻,颜色很正。
阿姨说,现在买丝绸的多是结婚、送礼、收藏。她还跟我聊起以前的丝绸路,说青岛港口发货,海上运输特别快。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青岛不仅仅是旅游城市,它还有点“老行业”的底气。
虽然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大厂房拆得差不多了,但阿姨说,真懂丝绸的人,还是会来青岛找老手艺。听她这么一说,我也有点想买一条回去。
青岛的美食,是不是每个山东人都推荐?我觉得真不输大城市网红餐厅
说到吃,我得大声说一句:青岛的美食比我想象丰富太多了!我原以为就海鲜、海鲜、还是海鲜。结果,三天吃下来,我觉得青岛的小吃、家常菜、面食一样都不弱。
最让我惊喜的是海菜包子。第一次吃,皮软馅鲜,里面是一种绿绿的海藻,嚼起来脆脆的。一口咬下去,咸鲜里带点回甘,配上一碗蛤蜊汤,太下饭了。还有小鱼干炒花生,咸香脆口,啤酒一口接一口。
吃凉粉的时候,我特意问了一句:“为啥青岛的凉粉是黑色的?”摊主大姐笑着说:“这是用海藻做的凉粉,清热解暑。”那种滑滑的口感,和甘肃的豌豆凉粉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还有炸蛎黄,外酥里嫩,蘸点辣酱,绝了。街边还有一种烤鱿鱼,师傅用长长的铁签子来回翻,香气冲得人直流口水。娃吃得一脸油光,直说“太香了太香了”。
更别说那些海鲜大拼盘,皮皮虾、蛤蜊、扇贝、海虹。每样都能让我干掉两碗饭。媳妇说,以前怕腥,现在倒是觉得青岛的海味就是“鲜”,吃得停不下来。
最搞笑的是,我们在台东夜市碰到一个本地小哥,一边吃烤鱼一边和我们聊天。我们问他“青岛的美食你最推荐啥”,他居然说“其实青岛人平时也吃牛肉面,哈哈”。那种自嘲和幽默感,让我觉得青岛人真是可爱。
青岛生活节奏慢吗?
来青岛之前,我以为这里会很快节奏,毕竟是大城市。结果,真的住下来才发现,这里的人好像都不太着急。早上去中山公园遛娃,看到一群老人在跳舞,还有几个大爷在下象棋。街边小卖铺老板娘慢慢收拾摊子,完全不用赶时间。
晚上我们沿着海边栈道走,海风一阵阵吹过来。媳妇说:“感觉人都慢下来了。”我点头。青岛的慢不是那种“懒”,而是一种“自得其乐”。你可以在街角的咖啡店坐一下午,也可以在海边发呆到天黑。
我常常觉得,青岛人骨子里有种“随遇而安”的劲头。大事小事,慢慢来,不着急。也许是被大海影响了,人都豁达了不少。
最后,五个问号留给青岛
三天时间太短,青岛的故事还没听够。回头路上,我脑子里还是那五个问号:
青岛到底是山东的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为什么这里的历史这么厚,周围的城市反而没怎么听过?
鲅鱼饺子为什么要带点腥?是青岛人的“倔强”吗?
栈桥的海鸥为啥那么多?青岛人是不是都喜欢喂鸟?
这个港口城市的丝绸产业,现在还剩下多少手艺人?
青岛的美食,是不是每个山东人都会推荐?我觉得这里的味道真的不输大城市的网红餐厅。
说了这么多,真心觉得青岛是个值得反复来玩的地方。这里的历史、文化、美食、生活气息,都有种让人想慢下来、想多待几天的魔力。如果你也来青岛,别只想着拍照和打卡,多和本地人聊聊天,走走街头巷尾,说不定你也会带着一肚子的“问号”离开。
反正,我还想再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