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玉和(西安)
2025年7月,我来到了潼关古城旧址。这里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重镇,更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诗意画卷。山峦起伏,河流蜿蜒,现代与传统在此和谐共存。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潼关城旧址。
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西岳华山。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险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居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古潼关门户金陡关横额上,有清乾隆帝手书“第一关”三个大字。《山海关志》中有云:“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1703年10月,康熙皇帝视察“大河上下”,从山西乘船过黄河至风陵渡进入潼关,仰望巍然的古城墙,惊叹不已,不禁为之倾服。在行宫住下后,即作《渡黄河潼关驻跸》诗一首,称潼关为“天下第一城”。汉潼关城位于今潼关县城北村南。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古城属水库区,潼关城建筑物被拆除,潼关县城南迁十余公里,但是黄河的水始终没有淹到老古城,现仍有不少居民在此居住。
作者陶玉和,西安人,1970年工作,1973年入伍,退伍后在市公安部门工作至退休。
编辑:夏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