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72岁的重庆老人张玉芳在松针铺就的林间空地上缓缓起势。她身着素白太极服,呼出的气息在13℃的空气中凝成薄雾。身后,数十栋棕木小屋静卧于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的苍茫林海中,鸟鸣声穿透95%森林覆盖率织就的绿网——这是毕节七星关区拱拢坪度假村里再寻常不过的夏日晨景。
“在重庆过夏天像蒸包子,这里得盖棉被!”张玉芳笑着打开行李箱,向记者展示带来的5件厚外套。去年7月,儿子为她预订了拱拢坪度假村的独立木屋,原计划住半个月,结果她一口气住到9月。今年更提前半年订下3个月长住期:“衣柜都让我改成了干货储藏室,贵州的竹荪、天麻,晾在窗口3天就干透!”
张玉芳说,她现在过的是候鸟式的生活,一到夏季,就要来贵州安家了。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样的“森林候鸟”在拱拢坪已成主流。占地面积1800余亩,集疗养、旅居、避暑、自然教育基地及餐饮住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拱拢坪度假村,内设森林疗养、森林露营、农耕体验、采茶研学、药用研学科普园等10余个生态游玩项目,为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体验。
度假村总经理杨歆翻动着入住登记册:“去年5月改造升级后,15栋独立木屋早被抢空,最远的客人从沈阳飞来。”他指着一排车牌——川A、渝B、湘C的车辆占满停车场,“七成以上住客停留超过20天,有位成都教授直接包下木屋写作,说森林芬多精让灵感爆棚,住这里关节炎都不疼了,明年准备带全家来!”
度假村后厨,42岁的周礼香正麻利地处理威宁火腿。曾经的建档立卡户如今已是度假村的金牌服务员。“工资从2000元涨到3000元,去年避暑季还拿到额外3800元奖金!”在她身后的一处空地,晾晒的床单如旌旗招展,“60间客房天天满员,这些床单都要及时清洗,才能让客人住得舒心。”
晚饭过后的碧玉湖畔,一场跨省广场舞正在上演。连续3年都在贵州避暑的湖南阿姨王丽娟和当地的一些村民又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处,她轻盈地踩着彝族舞步,动作比当地村民还标准:“连续3年来避暑,早和彝族姐妹混熟了,在这里生活比在家里还轻松!”
“为了进一步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我们还特别注重融入本地民风民俗和民族文化元素,比如每个周末都会举办篝火晚会等等,未来还将开发更多类似活动,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住得好更玩得好。”华灯初上,不时还会有房车队伍缓缓驶来。度假村二期工地上,一些工人正加紧建造星空帐篷。杨歆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些由旅居客投票命名的“松月”“萤火”屋,尚未完工就已经接到了不少预订。
从旅游到旅居,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贵州择一处清凉而栖息,他们的行囊里,装着的不仅是避暑的惬意,更有一方水土与人心的温暖共鸣。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谭支乐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31期
编辑/陈香琳
二审/王远柏
三审/梁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