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浙江湖州安吉,在赋石水库下游3公里处的漂流河道上,来自江苏、上海等地的游客身着救生衣平躺水面,如落叶般随波逐流——这样的漂流场景,在短视频平台一经发布,即收获数百万点赞。加上“减速版蹦极”“乘电梯爬山”,这个暑假“窝囊游”三件套正以“又怂又爽”的独特体验席卷着不少人的朋友圈。
据报道,凭借同时拥有“窝囊漂流”“窝囊蹦极”两个项目,7月1日至24日,安吉县暑期酒店预订量环比增长超70%,部分度假酒店的周末热门房型还出现了提前5天售罄的情况。不止在安吉,去哪儿旅行发布的数据显示, 推出此类体验的景区,门票搜索量环比6月涨了17倍,周边酒店预订量同比普遍增加五成以上。
从早年的“打卡式旅游”“特种兵式旅游”,到今年的“窝囊旅游”,一场场旅游热潮,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立体全面的旅游需求被看见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城市要重构文旅产业的“长红逻辑”,就需要瞄准需求、立足实际,由标准化观光上升到“既有又优”的个性化“新”体验。
一方面,文旅之“新”要新在“温故”上,由城市根底出发打造好差异化IP。个性化旅游产品不是独立悬浮于城市之外的,一座城市之所以成为游客心中的“远方”,与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始终密不可分。
比如,立足深厚的城市底蕴,西安于今年暑期接连推出“长安夜·我的夜”夜游嘉年华等活动,还有免门票的大唐不夜城,数据显示,2024年大唐不夜城及周边商业综合体销售额达33.12亿元,其中汉服产业创造租售、旅拍、文创等综合消费约16亿元。当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不再是展柜中的标本,而成为可触摸感知的场景,这样融入式的旅游产品也将释放更强劲吸引力。
另一方面,不止于衍生出某一种新形式、新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文旅产业“敢融能融”的特性。
像今年6月,杭州发布的“科技旅游十景”等产品,系统梳理杭州科技旅游资源,其指向就是要推动“文旅+科技”的进一步融合;还有青岛推出的“海上看青岛”文旅品牌,整合63家民营航商推出特色文旅航线,同步融合“啤酒节”等文旅要素,7月27日,青岛海洋旅游联合运营体年度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要放大文旅体验的乘数效应,就要营造好产业发展的开放生态,让更多“文旅+”资源能够协同共生。
对成都而言,正在推进的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也还需要向更深层次、更系统化持续迈进。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做强文旅产业园区、项目为王做大文旅有效投资、内培外引做优文旅企业主体、需求牵引做精文旅产品供给。
从12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深入推进“立园满园”,到宽窄巷子边的新文旅商业体“福感肆”加速成形,从发布全市首批76条文旅产业链场景清单,到“夜宿自然馆”、东郊记忆系列沉浸式艺术展等,成都将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多文旅融合的新优势正持续转化为经济的新活力与发展的新动能。
市场的新变化,本质上是反射人们需求的一面镜子。通过挖掘城市特色丰富产业的内容层次,在精细化运营中构建不可复制的文旅体验,文旅产业的长红之道,终将归于对“人”的深刻理解与走心服务,如此也才能收获更多“近悦远来”的信任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评论员 张帆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王钟婧玥 审核 张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