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许多人走进巍峨的太行山脉深处,寻访一个名叫娘娘庙的村落。这里不仅有绿意盎然的美丽景象,更是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色地标。作为当年平(定)东抗日政府的所在地,娘娘庙村见证了许多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故事。
走进平定县东回镇娘娘庙村,一座建在村中心的窑洞式建筑映入眼帘,“平(定)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十一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整座纪念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院墙由石块垒砌而成,院中央的雕像再现了当时军民团结一心的抗战场景。
娘娘庙村位于平定县东南部,距平定县县城50公里,东与河北省井陉县、赞皇县接壤,南临我省昔阳县。这里群山环绕、重峦叠嶂,素有“晋冀咽喉”之称。1937年10月,日寇占领平定后,八路军129师和中共地方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以艾山山脉为中心的平(定)东抗日政府。1938年5月至1941年1月,娘娘庙村是平(定)东抗日政府所在地。
在抗日战争中,平(定)东人民采用破袭战、攻坚战、围困战、游击战等形式对敌作战,创建巩固并壮大了抗日根据地。根据地规模最大时辖7个区、153个村,有8.3万余人,总面积550平方公里。在这块热土上,有800余名抗日英雄浴血奋战、为国捐躯,其中就有被授予“民兵杀敌英雄”称号的娘娘庙村村民李旦孩。
平(定)东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129师386旅的首战之地,为129师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太行山根据地与冀南平原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连接的重要通道。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
走进纪念馆,内部设有“日军侵略点燃战火”“民族危难平东负重”“著名战役鼓舞士气”“革命烈士彪炳千秋”等主题展,还展出了有关平(定)东抗战史的珍贵图文资料和油灯、战士们的军鞋等实物以及钢炮模型,生动展现了平(定)东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斗争历程和英雄事迹。平(定)东人民的支援是百团大战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体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一心、共同抗敌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量。
岁月流转,红色记忆却不曾褪色。近年来,娘娘庙村不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红色基因,更以实际行动发扬革命传统,精心打造平(定)东抗日政府遗址,使之成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如今村里大部分的红色遗址为建成上百年的石窑,屋中的土炕、草席、挂图等再现了抗战时期平(定)东军民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
随着平(定)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于2019年9月18日正式揭牌开馆,娘娘庙村的红色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纪念馆不仅获得了中共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阳泉市地方志研究室)授予的“阳泉市党史教育基地”称号,还成为广大游客重温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穿军装的3个人左边是王谦、中间是邓小平、右边是陈锡联,还有群团组织代表,整组雕像体现了军民的昂扬斗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崔建军乐此不疲地为往来游客讲述着雕像背后的故事。他介绍,当时王谦任平东县委书记,陈锡联在这一带打游击战,1938年7月邓小平去冀南途经平东,曾亲自指导当地的抗日工作。此外,由农民组织、青年组织、妇救会等多个群体组成的群团组织,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曾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纽带与桥梁。
在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如今娘娘庙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崔建军带领村民整治人居环境,进行“煤改电”,发展种植业等。村里始终保持着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不少青年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军人的崇敬,积极报名参军,传承红色精神。
硝烟虽散,精神永存。平(定)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里的每一件展陈,都在诉说着太行儿女的赤诚与不屈。如今,这里不仅是回望烽火岁月的窗口,更成为激励后人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课堂。这座矗立在群山间的红色地标,正以历史为笔、以精神为墨,将平定大地上的英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伟大抗战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璀璨。(翟 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