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天水古城,除了仿古建筑,还有众多的打卡应景之地,看看就行。真正了解天水历史的厚重,往往要往偏僻处走,在不经意间。这次,与南北宅子胡氏民居相遇,就是在偶然之间看到的。回天水南站打车期间,偶然看见一处古建,门匾上写着“太常第”,这是什么所在呢?信步而入,才知这就是天水著名的“北宅子”,明代名臣胡忻的居所。
进了院子,正在展出武威博物馆藏民族文献和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古代钱币。天气热,讲解员在院子里闲谈。我进去一看,没有一个游人。浮光掠影,转了一圈,没有留下多少印象。但对院落的主人的传奇经历,产生了兴趣:没想到我的老家,居然还有如此人物?
胡忻,字慕之,又字慕东。明代秦州人,万历己丑科(公元1589年)进士。曾任山西临汾知县三年,在官简政轻刑,处理讼狱,《甘肃通志》称“廷无积案,狱无系囚,常日申明乡约,官民相习若父子。”是一位称职的“父母官”,为民所敬。
胡忻以政绩升迁工科给事中,皇极、中极、建极三殿于万历二十五年毁于火,重建三殿时,阉商勾结,冒造预算将近百万。胡忻察觉后上疏揭发其奸弊,并自请亲任其事。经稽核检定,终以五十万完工,省减费用十分之五。
胡忻多次上书朝廷,力查贪官酷吏,保护遭受诬陷的正直人士。为秦州百姓请命免去矿税,呼吁和诤谏治理黄河、淮河水患。上书谏言,针砭时弊,陈列条策,尤能切中事宜,直声震朝野。被人们称誉“北海瑞”。当然,作为东林党人,他斗争的对象,除了阉党外,还有浙党沈一贯等,其间有输有赢,但仍然斗志不减,甚至被降职、停薪后,仍然不闭嘴,这点十分像海瑞。看《明朝那些事》,明代的党争十分激烈,东林党的做法并不一定全是正义。可东林党人胡忻所争的,多为国为民之事,这和海瑞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当然,尽管当时朝堂风气较为宽松,但敢于直言的人,终究不为当世所容。明万历四十二年,胡忻在太常寺少卿、代理正卿任上称病辞归故乡天水。修建宅邸“太常第”,与南宅子南北相对,为今天的北宅子。走进北宅子,院内悬挂有“理学名成”“诗礼传家”等匾额。有一联概括了他的事迹和品格:“一请诒百世孙谋,阴行善且畏人知,乐府新声裁玉笛;选疏苏十年矿累,焚谏草不彰君过,沙堤旧迹印金镛”。他的奏疏结集《欲焚草》四卷,多为针砭时弊之言。从《请斥老奸疏》《民力已竭包矿难堪疏》《请竣大工罢冗役疏》《极谏矿累乞免包疏》等篇目名来看,尖锐之气,直透纸端,有如海瑞《治安疏》中数落皇帝“君道不正”了。
北宅子对面,就是南宅子,为胡忻的父亲胡来缙的居所。胡来缙曾任山西按察司副使,诰赠中宪大夫,他的宅子称作“副宪第”,现在为天水民俗博物馆所在地。从外面看,古树掩映,古建俨然,规模不小,可惜没有时间游览。
在回西安的高铁上,还在回想明朝那些事。从遗留到现在的南北宅子来看,胡忻终究不如海瑞,海瑞去世后,后事都是世人凑钱办理的。清代名臣张廷玉在《明史》中评价海瑞:“对于节操的坚守,确实不是常人能做到的。“胡忻能做到这地步,已很难能可贵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