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宁记忆》
威记
五湖四海一城聚,艰辛困苦几人数。
转眼芳华渐落尽,惟留初心心头矗。
致敬支宁人!
01
如今银川的人口已达290万,比过去增加了N倍,他们让银川在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于现在很多“新银川”人们来说,他们恐怕没有想到,银川曾经竟然是一座充满文艺特质和底色的城市。而这跟一群人有关,那就是“支宁人”。
“支宁人”可以说是银川人口构成中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群。
对于银川土著来说,他们是新银川人;而对于如今的新银川人来说,他们却又是“老银川”的代表。或者也可以说,他们起到的是新老转换,新旧银川历史的见证和开创者。
不过威记发现,随着城市的发展,时间的流逝,如今还记得“支宁人”的已经不多,更多的是这个群体本身在努力留住他们曾经的记忆!而有关“支宁人”的记忆也渐渐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
其实,他们值得这座城市永记!
02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大量的“支宁人”、“知青”通过包兰铁路来到了银川,继而落地生根,为银川的各方面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人生和汗水。银川也由一座一穷二白还略显低矮荒凉的城市,一跃而成如今充满现代化的区域城市。
同时,他们还改变的是银川的精神面貌!
支宁人大多数都来自于沿海等发达地区,他们带来的还有生活习惯和理念。经过二三十年的经营和发展,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支宁人”对银川这座城市的影响达到了顶峰。
要是具体来讲,那就是“支一代”撑起了银川的发展骨架,而“支二代”则展现了银川这座城市的城市气质!
稍有记忆的人们可以回想,走在老城步行街,感受到的不是西北的荒凉,而是具有“小上海”情怀的风情,当时沿海和江南流行的时尚和娱乐,银川一个也不会少。比如喇叭裤、录音机和磁带、黑胶唱片、颇具文艺风格的时尚年轻人、甚至于文学、音乐等。
这些都带有“支宁人”的底色和影子,他们把银川熏陶成为一座很有特色的“文艺之城”。
03
而要说银川的文艺风韵和特质,文学和音乐无疑是最有代表的。
银川文学隶属宁夏文学,作为首府,它也顺理成为文学发源、发展和传播的重地。涌现出了大批的文学作家,成为了中国文学界里的一朵奇葩。
宁夏文学带有很浓重的西北朴实味道。也有人说,宁夏文学是“苦难文学”,是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学”,是“先锋文学”,是“批判文学”等。但不管如何,这些文学都少不了“支宁人”的汗水、泪水、血水浸润。
而音乐则是以摇滚为代表。
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零零年代,摇滚是音乐界的一支强劲力量,更是时代释放狂躁和自由的载体。谁都没想到,在被认为“音乐沙漠”的西北,竟然会有来自银川的最强贝斯声!
银川的摇滚乐手们用嘶吼的嗓音和狂野的节奏,在这片黄土地上撕开了一道裂缝,让外界看到了西北人骨子里的血性与不羁。这些音符里翻滚着砂砾,却意外地在全国掀起风暴——原来西北的摇滚不是荒漠里的海市蜃楼,而是用骆驼刺酿造的烈酒。
04
不过,如今的银川文艺正在褪去"苦难"的标签,像西夏王陵旁新发的梭梭草,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野蛮生长。年轻创作者们不再执着于"支宁人"的悲情叙事,转而用短视频展现银川城的繁华和日新月异,用电子乐混搭花儿民歌。当游客在镇北堡影视城cosplay紫霞仙子时,当越来越多的有关“一眼万年”商业化推广的时候。银川的文艺特质和底色也越来越模糊。
或许该去老城区的巷子里听听——那些被风沙磨砺过的声音,仍在讲述着最生猛的西北故事。只可惜,如今老街巷也都面临拆迁,或者落寞的命运。
就连“支宁人”也是如此。随着“支一代”的日渐凋零,“支二代”的老去投奔子女,“支三代”的重新定居他乡,把他乡变为故乡。有关“支宁人”的故事也日渐模糊。
什么都是会变的!并且是动态的变!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威记聊美食 ,用温暖的文字,讲述美食美味!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