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东南的少陵塬边,矗立着两座砖砌的古塔,被称为“长安华严寺塔”。唐太宗贞观年间,在此修建华严寺,成为佛教华严宗的发祥地。2006年5月25日,这里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25年4月5日下午,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顺着樊川路一直向东南方,我和朋友骑自行车来到华严寺。如今,这里位于东四府村北侧,穿过路边学校旁的小道,沿着曲折的土路向上行走约400米,便攀登至华严寺双塔所在的平台之上,南望秦岭,视野开阔。
根据《长安志》的记载,唐代华严寺内有东阁法堂、会圣院、澄襟院、真如塔院等建筑,从南至北,顺势而建,规模宏大,风景秀丽。唐代以后,寺院衰落,但依然是西安城南重要的风景名胜。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午夜,发生关中大地震,华严寺建筑被毁,只剩下两座砖塔。
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崩塌,华严寺南侧形成百米断崖,仅存的两座砖塔长期面临着山体滑坡的威胁。从2009年起,开始对华严寺进行重建,改变曾经坐北朝南的格局,在残存的平台上自西北向东南修建殿宇。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这座狭长的平台上,新的寺院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片仿唐建筑群。过去,孤独矗立于崖边的双塔,被巍峨的殿宇和优美的园林环绕,盛唐美景,恍然重现。
1.杜顺法师灵塔
杜顺(557—640),雍州万年县(今西安)人,十八岁出家,法号为法顺。他潜心研究佛法,被尊为“华严宗初祖”,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等。
这座塔修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呈方形,总共有七层,高度约23米,边长约5米。塔身叠涩出檐,南辟券门,内筑龛堂。抬头仰望,每层三间,四周装饰倚柱、阑额、斗拱、昂等。
2.澄观法师灵塔
澄观(738—839),越州山阳(今绍兴)人,历经唐玄宗至唐文宗九朝,被尊为“国师”赐法号“清凉”。他著作300多卷,均在阐释华严教义,被尊为“华严宗第四祖”。
这座塔重建于元代,为六角五层楼阁式塔,高度约17米,边长约2米。塔身实心,叠涩出檐,每层装饰额枋、斗拱、菱角牙子等。在二层的南壁上,镶嵌着一块石碣,写着“大唐僧统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十二个字。
1986年,将此塔迁建至杜顺法师灵塔西北侧约20米处,在塔基和一、二层塔心发现清代鎏金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在塔下地宫内,发现唐代石函,盛放舍利和汉白玉瓶等。如今,这里出土的文物收藏于长安区博物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