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水寒山
本觉寺,初名延唐寺,据《广雁荡山志》记载,不知所始,乾宁二年(895年)重建,额称“乾宁延唐”;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名赐额“本觉禅寺”。本觉寺几度兴废,原址在芙蓉溪畔的长徼,南宋时,雁荡山十八古刹中规模最大的寺庙,能仁寺僧景暹,重新择址龙潭坑中游重建本觉寺,新科状元王十朋(乐清人)应景暹法师之请,作《雁荡山本觉院殿记》,立于寺前。



十八古刹除本觉寺是唐代古刹外,其余均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至庆历二年间。本觉、凌云(灵云)、宝冠、能仁、古塔、飞泉、普明、罗汉、石门、瑞鹿、华严、天柱、灵峰、真际(真济)、灵岩、净名、石梁、双峰即为雁荡“十八古刹”,并以寺名为诗,记载于《广雁荡山志》之中。现仅本觉、能仁、罗汉、普明、灵岩、灵峰六寺,其余尽废。



本觉寺主要的三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寺内立有许多石碑,寺后有一座书画院,原听闻本觉寺是一位女主持,却未得谋面。从本觉寺的供奉与布局,氛围,我初步感觉,本觉寺是佛教净土宗寺院,这与寺院中的一块小石碑不谋而合,石碑上书“净宗学人参学圣地”。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而流行,自唐盛行,五代初期逐渐转衰,五代后期江浙复兴寺院,净宗多依附于天台宗、禅宗,入宋后形成台净融合、禅宗双修这一思潮。
净土宗以“三经一论”和弥勒六部为经典,《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最为重要,因而净土宗大雄宝殿主要供奉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专修往生法门,弥勒佛执事未来,本觉寺的弥勒殿是专设的。



在本觉寺内,能清晰地见到,有一条石阶通往寺后的山上,上面盖了几座"金刚茅房",以供居士闭关修行之用。
本觉寺前是龙潭坑峡谷,系芙蓉溪南支流,溪水稍为混浊。龙潭坑峡谷内有遗世秘境——三井潭,有近代旅行家之称的蒋叔南曾三入三井潭,并留有题记石刻,本想一探究竟,奈何龙潭坑峡谷在修建本觉寺水库,是下游水体混浊的原因,大型工程车密集进出而不得行。
值得一提,就在本觉寺院墙的上游谷口,有一口泉眼,听说甘冽可口,河床上搭建了一个大的钢构大棚,用来遮阳避雨,这里聚集了很多人,白花花的桶装水桶一片,场面壮观,他们都是来自乐清各地,自述一大早来此接水,以煮茶水之用,但每次须等上几个小时才有所获。



本觉寺旁不远,有一座宋代大墓,尽显豪华,上书林藏英墓,人称“侍郎坟”,为乐清市文物保护点。墓主人官至南宋吏部侍郎,是芙蓉林氏始祖林瑞的五世祖。墓志铭记载了墓主人曾任宗正簿、秘书著作郎、徽州监察御史、右司监、起居郎、吏部侍郎等官职,并记载了生平做过的重大事迹。



(地址:浙江乐清芙蓉镇良园村龙潭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