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光华
微信版第1771期
旌泾驿道全长约60公里,旌德县境内23.5公里。起自旌德县城北门,途经新桥、柳山铺、跳仙桥、蔡家桥、高溪、三溪入泾县达宣州。
旌泾驿道出旌德县城北门沿着徽水河向北路过的第一个村庄是新桥。新桥,村以桥名。当年14岁的胡适离开绩溪上庄去上海时,曾在旌德新桥住了一晚,日记留有“宿新桥”的记录。胡适见到的自然是这座石拱桥,不知新桥留给少年胡适怎样的印象。
新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苏宇庶纂修的《旌德县志》载:“在县北五里,高数丈,阔二丈,通泾县大路。”据此算来,新桥至少有400多年历史。清初水毁,顺治十三年(1657)宁国府推官杨光溥署旌德县事时重修。康熙五十七年(1718)又水毁,雍正九年(1731)重修。后遭水毁,道光六年(1826)众姓重建。新桥气势宏大,做工精细,每块砌石方正有棱,搭石严密。这座三孔石桥,长35米,宽6.5米,高8.9米。桥两边分别筑有荷花柱栏杆,桥身上下在经年的风雨中披挂上了生命力极强的爬山虎,宛如一条绿色苍龙横卧在“溪益壮阔”的徽水河上。
新桥村,是南唐状元舒雅的故里。
舒雅,字子正。南唐时以文赋、绘画为韩熙载所知。及韩知贡举,擢雅第一。后归宋充秘阁校理。咸平二年(999)曾本张僧繇画重绘《山海经图》十卷,凡二百四十七种。官至舒州太守、刑部郎中,著有《西昆酬唱集》。弟舒雄,官至尚书郎。
驿道比普通的古道多了个邮铺。旌泾驿道从县前铺往北十里是柳山铺。柳山,清嘉庆《旌德县志》:“世传柳相公居此,故名。南有石室,是其遗迹。按:柳本星名。《尔雅·释天》:“咮,谓之柳,其次为鹑火,其辰在午,固南方文明之象也。以兹山绵亘鸿庞,少崤拔之势,昔人特于其巅建天柱塔,为文笔峰。其名之为柳者,殆冀其上应星辰,以为阖邑人文之助欤?”山顶有塔,山麓筑庙,“孤塔重峦外,丛林大道旁”。可惜,梵宇已毁,塔存半截。柳山铺,“铺舍三间,铺司一名,铺兵四名”。
过柳山铺不远是跳仙桥,依旧是以桥名村。
明万历《旌德县志》载:“在北境十一里,凫山南面水出口处。”传说建桥时匠人抬石将合拱,一叟策蹇欲过,众谓拱未合,不可行,叟不语,鞭驴跳过,须臾不见,众大惊。这就是“跳仙桥”名的由来。“跳仙桥”,其实就是踏步桥,设于河宽水浅处,用方形石柱埋入河床,高出正常水位,一步一踏,水涨似礁,水落石出,别具风情。

别具风情的跳仙桥(严厚康摄)
古道是由南而北,徽水河上的桥是勾连东西。
跳仙桥过三四里地,又是一处以桥名村的地方——登云桥。登云桥,别名登瀛桥。乾隆三十六年(1772)春,大川人黄大生、黄大鉴兄弟共同发起建桥,乾隆四十一年(1776)春建成,取名登瀛桥。不仅如此,黄氏兄弟还置田25亩,作为往后修理的资费。杭州卢文弨应其弟子黄朝俊请求,为黄氏兄弟集资建桥作《旌德重修登瀛桥碑记》,文中说:桥长三百尺,广二十尺,高倍之。两旁石栏杆,宽容坚致,东岸建石帆亭,石柱木梁,四面来风,以憩行人。卢为乾隆进士,累官侍读学士。碑记收入其《抱经堂文集》中。

登云桥(江建兴摄)
清道光三年(1823),洪水冲垮了登瀛桥,黄圣楷督理黄氏后人集资重建。桥长65米,3孔,每孔净跨13米。
古道顺着徽水河岸到了蔡家桥。徽水河在这里汇入了大溪河,河水湍急,怪石嶙峋。河岸上因为有了巍峨对峙的石壁山与泰山,清秀的景观多了些雄奇。清代诗人吕光亨诗云:
壁立高千仞,嵯峨竟倚空。
两岸相对出,一水自中通。
车马欹危磴,波涛斗巨谼。
当关安虎旅,气势若为雄。
蔡家桥,是泾(县)、旌(德)、太(平)三县的必经之地,说是一“关”非常贴切。

蔡家桥(严小虎摄)
沟通东西的蔡家桥(又称“福成桥”),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初名“定远桥”,朱旺村人朱士海创建。康熙五十七年(1718),山洪突发,徽水暴涨,这一年的洪水,是旌德县最大的一次,境内桥梁几乎全部被冲毁,定远桥同样未能幸免。到了雍正元年(1723),朱士海后裔朱振远、朱振达、朱为显合资重建时吸取了水患教训,加高加固,以后再没有发生类似事故了。五孔石拱桥建成后,易“定远”为“福成”。桥长88.8米,宽7.1米,高9.8米,每孔净跨13.6米。45对莲花形石柱嵌石板栏杆。桥头竖一尊如来佛柱,辟邪镇妖。桥南设八角凉亭,供南来北往的行人歇足。今天的蔡家桥镇仍然以桥名镇。
过了蔡家桥左转便是高溪村。旌泾驿道活力四射的年代,“高溪”叫“蒿口铺”,“铺舍二间,铺司一名,铺兵四名”。过了蒿口铺,古道进入石壁山中。清嘉庆《旌德县志》载:
石壁山,一名文山,距县二十五里。两山对峙,一水中分,迂回曲折,长六七里许。旧路在半山,悬崖千丈。宋胡安定、周竹坡诸公有题咏。人多畏其艰险,别往他道。明嘉靖初,李默以吏部郎左迁宁国府通判,署县事,命比丘募缘,下㔉山石,缘溪开道,遂为通衢。中途建石亭,筑战楼一座。先是,天井山劫盗时出,至是盗患始息。石壁上镌有“钦免养马”,并罗近溪手书“高山流水”字,至今尚存。
徽水流经石壁山谷,路险景美,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多有吟咏。昔时风情,跃然纸上。邑人方学成《石壁赋》云:“邈兹石壁,蜿蜒东南。千岩攒壑,两崖束湍。云弥峻谷,日隐层峦。深不可测,高绝跻攀。浺瀜漭沆,崒嵂回环。”
宋代宣城周紫芝《入石壁》:
两峰夹天高,一水绕山麓。鸟道绕山腰,下临千仞谷。仰观寸草青,千章罗巨木。不知谁凿空,穿穴入山腹。平生蜀道难,耳目见闻熟。兹山亦险巇,初未挂史牍。了知天宇间,万险自重复。岁宴雪霜多,归途戒当速。
周紫芝不仅写有《入石壁》诗,还写有《出石壁》诗:
倚空出崭岩,平地石龃龉。修途缭危磴,十里无寸土。山高不见日,雾重自成雨。入壁天始明,出壁日已午。青苍断崖谷,开豁见天宇。稻田棋局方,梯山种禾黍。道旁两三家,稍稍闻笑语。始知在人寰,邂逅得徒旅。仆倦饥欲啼,游子欢自许。何当把春犁,带月耕垅亩。闭门了残年,危磴不复取。
“天当险处难窥日,路到穷时忽见山”的旌泾古道,给路过的文学家施闰章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其《石壁》诗中可以看出:
抗策凌峭缅,秋霖方滞淫。轻飚扇微凉,亭午荡层阴。上有千仞峰,下有百尺浔。飞泉泻丛簿,百响腾崎嵌。既中清商曲,还伤游子心。嘒嘒玄蝉息,嗷嗷哀猿吟。昔有伶伦客,眷言山水音。道远谁见录,寂寥故难任。抚弦发孤唱,日昃寒岩深。
歙州汪膺繁《过三溪石壁》对其恶劣环境体会尤深:
未经神禹力,奇险不堪论。涧水人流影,苍山石作根。隙才通日月,阴欲变朝昏。虎迹秋来遍,人家早闭门。
邻近古道的朱旺村人是捐修石壁大路的主力,清代宁国府知府鲁铨写过一篇《旌川朱氏修石壁大路并建石亭记》,其文说:
旌德处万山中,土凹而凸,其介居宣歙之冲,昔人比之蜀道者为石壁山,厓奔湍激,逼侧崎岖,马瘏仆痡,靡所憩息。自康熙中邑人朱子文焕首捐千五百金鸠工平治之,行人称便,事载邑郡志。嗣是子若孙以时修整,百余年如一日。然或大雨时行,山水暴涨,溜穿砾礌,又足为行旅忧,修之之勤,不敌其毁之之易也。朱氏敦善不倦,屡思易以盘石,而难其材,辄谆语后人徐图之,务黾勉以竟厥志。
会嘉庆八年春蛟发,蒿溪凌家山巨石裂焉,又南湾河水力挟沙以行,巨石出焉。其后人欣然喜曰:“是可以成吾先人之志矣。”乃以是年八月,命百夫邪许辇致,山渊并采,盖磊磊然攻之欲其坚,甃之欲其密,砥之欲其平,绳之欲其直。自蒿溪桥西至南湾街,横阔五尺余,绵亘坦夷者十二里,复堤其外以防溪水之啮,沟其旁以纳山水之舂亭,其上以为往来驻足之地。讫工于十年六月,共縻白金五千一百有奇。余尝按部过其地,舆丁贩夫咸津津乐道,以为此朱氏善举云。
施善者是朱文焕的子孙朱为光、朱为显、朱化鹏、朱羽鸿、朱则环、朱则汉、朱则璟、朱则班。
朱氏的善举,行者皆碑。
古道过南湾就到了旌德重镇三溪。
抱麟溪、玉溪、丰溪汇入徽水河,三溪以此为名。徽水河因此河宽水大,从三溪至泾县下坊,清代曾用竹筏运输。康熙时,三溪约有八百筏。筏运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公路通车为止。
旌泾驿道石壁到三溪这一段因地势险要,为历代用兵之地。晋咸和三年(328),俞纵拒苏峻部将韩晃于旌泾边境之兰石关,力战殉难。宋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于帮源洞,震动江南,起义军乘势袭衢、饶、信、歙等州,直趋兰石,官兵裹粮携械,直当要路,与方腊军决战,起义军向南进歙。清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部为镇压太平军,曾扎营三溪营盘山。
今天,205国道早已串连起石壁山、三溪、泾县。不仅如此,“双峡高无极”的石壁南湾段芜黄高速用桥梁和隧道将天堑化成了通途。
(作者单位:旌德县政协)
制作:童达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