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生活,自驾出游成了不少中老年人享受自由的好方式。但自驾途中,如何既能尽兴游玩,又能保证安全舒适?结合资深自驾爱好者的经验,这份实用指南或许能帮到你。
每日驾驶时长有 “红线”
中老年自驾,核心是享受过程,而非赶路。根据经验,每天驾驶时长建议控制在 4-5 小时内。换算成里程,高速不超过 400 公里,国道省道则以 200-300 公里为宜。
年轻人精力旺盛,长时间驾驶或许不算难事,但中老年人身体机能有所下降,久坐驾驶座易导致腰酸背痛,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像有位自驾爱好者从成都自驾去西安,原计划一天开完 800 多公里,可仅开了 3 小时就感到疲惫,后来将行程拆分为两天,不仅轻松不少,还顺路游览了广元的剑门关,真正体会到了旅游的乐趣。
读懂身体的 “疲劳信号”
疲劳驾驶风险极大,中老年人更要警惕身体发出的 “警报”,出现以下情况务必立即停车休息:
- 眼睛发酸、看路重影,这是视觉疲劳的表现,意味着大脑可能缺氧;
- 肩膀发硬、踩油门时腿发抖,说明肌肉过度紧绷,反应速度会明显下降;
- 频繁打哈欠、走神,此时可能已进入 “微睡眠” 状态,十分危险。
曾有位自驾者在甘肃戈壁开车时,因急于赶到下一个营地,差点撞上护栏,这便是疲劳驾驶的教训。记住,风景常在,生命只有一次,累了就休息,切勿硬撑。
中途休息的 “黄金法则”
掌握中途休息的技巧同样重要,“211 法则” 值得借鉴:
- 每驾驶 2 小时,必须休息 1 次,无论距离服务区多远,到点就找安全地点停靠;
- 每次休息至少 15 分钟,不要只是下车抽根烟就走,最好能散步活动腰颈腿;
- 喝点温水、洗把脸,比喝咖啡更能让人清醒。
在服务区或国道边,支个折叠凳,泡杯茶晒晒太阳,20 分钟后再上路,往往能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另外,兜里备些话梅、薄荷糖,困的时候含一颗,能刺激神经,缓解困倦。
选择合适的驾驶时段
中老年人自驾,“错峰出行” 很关键。建议将开车时间集中在上午 8 点 - 11 点、下午 3 点 - 6 点,这两个时段光线好,人的精神状态也佳。
- 早上不宜太早出发,6、7 点天刚亮时,路上易起雾,视线不佳,且此时血压尚未稳定;
- 晚上坚决不赶路,55 岁以后,眼睛对强光的适应能力下降,夜间行车时,对面车辆灯光照射下,视线会严重受阻。
有位自驾者在云南山路开夜车时,被对面大货车的灯光晃得差点开进沟里,想想都让人后怕。所以,宁可在车里多睡一晚,也不要夜间冒险赶路。
路线规划要留有余地
规划路线时,切勿把日程排得太满,要给自己留出 “缓冲时间”,可以试试这 3 招:
- 用导航软件查询 “货车路线”,货车能走的路,坡度和弯道通常更平缓,适合开房车慢行;
- 每天多预留 20% 的时间,比如预计开 4 小时,就按 5 小时安排,遇到堵车、修路等情况时,心里才不会慌;
- 提前标注好休息点,在地图上标出服务区、加油站、停车场,每隔 100 公里设置一个 “安全锚点”。
曾有人在走川藏线时,每天只规划 200 公里的行程,路上遇到好看的草原、湖泊就随时停下,反而比那些赶路的年轻人玩得更尽兴。
身体状态优先于计划
自驾途中,各种情况都可能发生,要学会 “看天吃饭”。
- 天气不好时就停下休息,下雨、下雪、大风天,能见度低,刹车距离也会变长。有人在青海遇到沙尘暴,因看不清路,赶紧找背风处躲了一下午;
- 身体不舒服时不要硬扛,有位自驾者的老伴儿晕车难受,他便在民宿住了三天,顺便逛遍了周边小镇,收获了意外的乐趣。
记住,自驾是为了享受,不是参加 “自驾马拉松”,舒服比什么都重要。
副驾是重要的 “安全搭档”
不少人喜欢独自开车,觉得自在,但副驾其实非常重要。长途自驾时,带上同伴能互相照应:
- 副驾可以帮忙看导航、递水,让驾驶员无需低头找手机,视线能始终盯着路面;
- 聊天解乏,聊聊家常、回忆过去,既能打发时间,又能避免犯困;
- 充当 “人体雷达”,有时驾驶员走神,副驾的一句提醒就能避免危险。
如果是独自自驾,记得每隔半小时跟家人通个电话,或者听评书、相声,让大脑保持活跃。
应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万一感觉疲惫不堪,附近又没有服务区,可按以下 3 步处理:
- 打开双闪,慢慢向右边靠,哪怕是硬路肩,只要安全,先停下再说;
- 打开车窗通风,把空调调到外循环,让新鲜空气进入;
- 眯 10 分钟再走,不要熄火,将座椅往后调至半躺状态,定好闹钟,眯一会儿能缓解疲劳。
不过,若实在太累,不妨在车里多睡一晚,没必要急于一时。
退休自驾,安全才是 “最美的风景”。不求开多快、跑多远,只求每天舒舒服服、平平安安。累了就歇,遇到好风景就多待两天,这才是中老年人该有的自驾节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