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夏日的呼伦贝尔,正以世界级的自然禀赋与多元文化底蕴,勾勒出一幅“诗与远方”交相辉映的发展新画卷。作为内蒙古“五大任务”和“模范自治区”建设的重要承载地,这片广袤土地上,草原的辽阔、森林的静谧、湿地的丰美与民俗的绚烂相映成趣,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生态宝藏,更是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活力沃土。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将文旅产业作为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生态为基,守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文化为魂,让游牧文明、森林文化、非遗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以融合为径,打通“文旅+活动”“文旅+业态”“文旅+文化”的多元路径,构建起全季节、全场景、全龄层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即日起,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文旅新图景:盛夏草原的诗韵流芳》系列报道,聚焦呼伦贝尔在文旅产业提标提效中的生动实践,让文化“可触摸、可感知”,为生态保护、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跟我们一起走进呼伦贝尔吧,在风吹草低的草原上触摸历史脉络,在层林尽染的森林里感受创新脉动,于烟火与诗意交织处,看见北疆文旅的无限可能。
在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地上,一场旅游产业的创新变革正蓬勃展开。从云端俯瞰的震撼视角,到深入秘境的沉浸式体验;从文化传承的深度探索,到科技赋能的智慧服务,呼伦贝尔以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绘就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旅游新画卷,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聚焦聚力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加快推进新业态、新产品、新项目、新线路打造,立足各旗市区特色、功能、定位,坚持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整体性发展,着力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促互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格局。
立体业态焕新
全维度体验旅游新场景
乘坐享有“陆上游轮”美誉的“呼伦贝尔号”森林草原列车,奔赴绿意盎然的大兴安岭林海;自驾“中国最美边防公路”G331国道,饱览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的旖旎风光;踏上研学游的征程,探索底蕴深厚的神秘文化,汲取知识与智慧的力量······如今,呼伦贝尔文旅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新场景一次次惊艳出圈。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大力推进“旅游+”“+旅游”,推动产业融合,推出立体式旅游新业态打破传统平面游览模式,以“空汽轮铁”构建起全维度旅行体验。低空飞行看景、房车自驾游赏、界河游艇逐波、森林火车探秘等新业态全面布局、多点开花,丰富了游客多元化旅行体验。
呼伦贝尔市系统规划并推出“10条文旅精品线路”,涵盖生态名城观赏打卡游、最美北疆边境自驾游、红色文博历史研学游、极致草原多彩非遗游、森林康养避暑度假游、驭马骑行体验游、旅游列车高端度假游、寻味草原美食品鉴游、文艺之都都市休闲游,让游客在视觉享受、情景感受、动静互换中愉悦了身心。
在不夜城、民俗村逛夜市赏夜景,深度体验民俗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和谐游、乡村民宿游、城市购物游等新业态,深入感受“旅游+”“+旅游”带来的多业态叠加、多产业互动的新格局,既让游客在行走间触摸到文化的温度,也让当地经济在业态创新中迸发新活力,更让“诗和远方”真正融入日常,绘就出一幅产业兴、百姓乐、生态美的全域旅游新画卷。
配套业态升级
全方位满足多元需求
从冰雪运动场地的拔地而起,到边境旅游服务的细致优化,从景区设施的迭代更新,到“文旅+”“冰雪+”等多元业态的深度融合,呼伦贝尔市围绕配套业态升级持续发力,通过基础设施优化与重大活动赋能,构建起全时段、全要素的旅游服务体系,给游客带来更优质、更丰富的旅行体验,也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交通网络的升级为旅游体验按下“加速键”。最美331国道完成品质提升工程,新增13处特色景观节点与35处标识系统,将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的雄浑壮阔、莫尔格勒河的蜿蜒柔美串联成线。沿途22个景区同步优化业态布局,20个文旅e站集成咨询、休憩、应急服务等功能,让“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成为现实。
景区设施迭代则筑牢体验根基。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新建森林栈道与观景台,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打造主题民宿集群,冬季冰雪场馆与夏季露营基地实现四季业态互补。这些设施既保留自然生态原貌,又融入现代便捷元素,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休憩与探索空间。
“文旅+”“体育+”等跨界融合,为旅游市场注入新动能。“体育+旅游”借势“十四冬”热度,构建四季赛事矩阵。山地自行车赛、全国藤球锦标赛、冷极马拉松······吸引了众多专业选手同台竞技,也激发了大众游客的参与热情。
冬季赛事期间,冰雪嘉年华、雪地摩托体验、冰上龙舟竞技等娱乐项目同步开展,让游客在观赏激烈赛事之余,还能亲身感受冰雪运动的乐趣。四季不同主题的体育赛事与配套体验活动,打破了旅游淡旺季限制,以运动为纽带,将呼伦贝尔的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有机串联,为游客带来多元化的深度旅游体验。
智慧文旅革新
零距离感受草原魅力
“闺女,这呼伦贝尔那么大,我想好好逛逛,又怕玩不好。”年近七旬的李奶奶向女儿吐露担忧。“妈,现在可方便了,呼伦贝尔有了超棒的智慧文旅服务,数字人‘呼伦’和‘贝尔’能全程当导游呢!”李女士一边说,一边打开“指尖上的呼伦贝尔”小程序。这温馨对话,正是呼伦贝尔文旅拥抱AI技术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深耕数字化转型,依托先进的DeepSeek模型,融合经典AI“小模型”技术,打磨出自治区首个大数据与大语言模型驱动的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呼伦贝尔新一代公共文化交互服务平台,以“科技+文旅”的创新模式,为呼伦贝尔全域旅游装上“智慧引擎”。
平台核心IP“呼伦”“贝尔”文旅数字人,如同两位永不疲惫的智能向导。从“呼伦贝尔文旅e点通(一体机)”只需一句“你好呼伦”“你好贝尔”,到“指尖上的呼伦贝尔”微信小程序,轻触“AI助手”,数字人便即刻“现身”。
在旅行中,如何规划路线、发现美食、了解文化,常常困扰着游客。“呼伦”和“贝尔”则化身“本地通”,依据实时天气、人流数据定制专属行程;变身“美食雷达”,精准推荐地道餐馆。不同于传统讲解,它们擅长互动,讲解时穿插问答、发起挑战,还借助AR技术让文化鲜活呈现。
平台整合旅游全链条资源,用智能算法匹配最优方案。游客张先生惊喜分享道:“原本只想随意游玩,‘贝尔’给我规划的路线太赞了,去的小众景点景色绝美,推荐的手把肉餐馆也特别正宗,完全没踩雷!”
在景区管理端,数字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智能监控和数据分析,助力调控人流、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实现精准营销,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科技+文旅”的创新模式,为呼伦贝尔全域旅游装上了“智慧引擎”。
当冰雪那达慕的骏马踏破冬日雪原,扬起层层雪浪;当中俄蒙国际文化艺术节的旋律奏响,跨越国界传递民族风情;当5G+智慧景区的技术,让游客动动指尖就能解锁古老敖包的神秘传说······呼伦贝尔正以多元业态为笔,在生态画布上勾勒创新纹路:让冰雪运动与民俗展演同频共振,让跨国文化与艺术创意交融共生,让数字科技与文化根脉深度对话。这片土地正以开放之姿熔铸自然禀赋与现代智慧,让草原的风鼓起业态创新的帆,在文旅融合的新程中,邀世界共赏一幅生态为底、文化为魂、科技为翼的全域发展画卷。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左雪
美编:刘金旭
主编:何凯
监审:刁岩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