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义市政府大楼
在从台南到台中的路上,我选择中途在嘉义短暂停留几个小时,之所以要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嘉义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清初时代诸罗县的治所,应该能够见到一些历史遗存。
在台湾不长的历史上,嘉义平原是一个居民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古名“诸罗山”,来自于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诸罗山社”之译音。清治时代,康熙批准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其中最北边的县为诸罗县,县治所在地就是今日的嘉义,管辖区域极为广泛,涵盖今日之台北、新北市、基隆市等地。
嘉义之名来自乾隆的一道圣谕,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反清起义爆发,林及其军队围攻诸罗城十月,城内民众协助清军守城,乾隆乃以“嘉其死守城池之忠义”,下诏将“诸罗”改称“嘉义”。
我从嘉义车站下了车,站台看上去有些老旧,但却是台湾纵贯铁路上的一等站,大部分台铁列车都会在这里停靠。站房和月台是当年日据时期修建的,建成于日本昭和8年(1933年),如今属于历史保护性建筑。
车站东面是一个广场,有许多巴士线路在此交汇。嘉义站是阿里山森林铁路的起始站,由于是一条十分热门的观光线路,必须要提前从网上订票。如果没有预订到车票,也可以从车站前面的巴士站搭专线巴士前往阿里山。
在车站周边闲逛之际,无意中在广告栏看到一个台中景点推荐的招贴,这个贴纸虽然不太醒目,但里面提供的信息挺实用的。台中跑到嘉义来兜客,真是有枣没枣都打三杆子。
嘉义中山路-文化路商圈
由于时间有限,我决定沿着车站前面正对着的中山路走一趟,这条路是嘉义最主要的商业街道,路的尽头是「嘉义公园」,大约有3公里,往返2-3小时应该差不多。
嘉义面积不大,市区人口大约26万,但人口密度却很高,在台湾县市中名列第二位,因此市内商业比较繁华。嘉义有许多地方特色小食,最著名的是「方块酥」和「凤梨酥」,满街都是专卖店,但价格却并不便宜。
我在一栋住宅大楼边上发现了一个Gogoro network的电池柜子,里面装着电动车的电池,骑电动车的人在这个柜子前面刷卡,抽出充满电的电池,将自己耗光的电池插入电池槽里。这种更换电池的办法真是太方便了,电池都是统一制式的,骑电动车的人不用再为找地方充电发愁,做到随换随走,既快速省时又安全,可以有效解决五花八门的电池良莠不齐,动辄充电起火的问题,值得国内的城市管理者们借鉴。
嘉义是棒球之乡,沿着中山路东行,前面是一个五叉路口,中间是环岛围绕的「中央七彩喷水池」,矗立着棒球选手吴明捷雕像。这个路口原本是清治时代嘉义县城城墙的旧址,日治时代,「乙未战争」时城墙遭炮火重创,后又遭两次地震破坏,最终被全部拆毁。
嘉义是「二二八事件」的重灾区,政治生态十分特殊,曾经一党独大的国民党连换九任地方党部主委依旧无法执政,候选人始终遭到选民排斥。历次选举中,市长职位长期由无党无派的“许家班”盘踞,而且前十位市长中有九位都是女性。
嘉义公园
沿着中山路走走停停,大约一个小时便到达了东端的「嘉义公园」,入口处矗立着孙中山先生的坐像。
嘉义公园建成于1911年11月3日,由日本殖民政府嘉义厅厅长津田毅一、庶务课长佐佐木等人主持筹建。园区最初占地16,000多坪,除了作为公园绿地,亦拥有祭祀神社,从嘉义各处收集到碑刻古迹,以及多种体育运动设施。
1918年在公园内兴建了一座棒球场,这曾是当年台湾最好的棒球场,如今被视为台湾棒球史的重要历史场所。
如今的棒球场是1998年改扩建的,可容纳10,000名观众座席。我到达球场时,刚好赶上日本中京大学与嘉义大学的一场友谊比赛。
公园内距入口不远处立有一座「吴凤公」的石像,此公在清乾隆年代担任诸罗(今嘉义)蒲羌林大社通事,1769年被原住民砂米箕社邹族人杀害。清治时代大量汉人移民涌入台湾,不断侵蚀原住民土地,经常爆发原住民袭击汉人的「出草(猎头)」事件。事发时,吴凤知晓原住民要除掉两名汉人乡民,吴一面拖延,一面密令两人逃离,最终被原住民杀死并割下首级。吴凤死后瘟疫爆发,原住民中有人说每于薄暮见其披发带剑骑马而呼,邹族人为之惊恐,从此誓言不再杀害汉人。
日治时期,原住民群体中仍存在祭典时以人头献祭的陋习,为了阻止原住民肆意「出草」猎取人头的行为,遂将吴凤事迹编写成神话故事广为褒扬,并且列入了教科书。国民党统治时期,仍继续沿用吴凤神话,并纳入小学《语文》与《生活与伦理》课本,如今嘉义市中心有一条主要街道仍以吴凤北路、吴凤南路命名。但国民党失去威权统治后,吴凤事迹已经充满争议,受到邹族人质疑和抵制。
嘉义公园内有许多历史纪念物,包括清治时代所立「福康安纪功碑」、日治时代所立「嘉义明治丙午烈震赈灾纪念碑」等,其中还能见到国民党时代所立的「一江山阵亡将士纪念碑」。在1955年1月18-19日解放军发动的登岛作战中,国民党军有720人阵亡、300多人轻重伤,可谓损失惨重。
嘉义神社与忠烈祠
嘉义公园位于市区一处坡地上,而公园深处矗立着一座石质牌坊,这里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确定的「嘉义市忠烈祠」,系从日治时期的「嘉义神社」改建而来。
忠烈祠的位置位于嘉义公园的制高点,山上植满了树木显得十分肃穆,但内部并未见到气宇轩昂的宫殿式建筑。
「嘉义神社」创建于1915年,日本投降后被国民政府改作「嘉义市忠烈祠」,但1994年4月24日一场大火将原拜殿与本殿建筑全部烧毁,只留下了一片废墟。
嘉义市政府1997年在神社遗址旁,山包制高点平埔族原住民祭坛的旧址上建造了一座12层、62米高的现代化塔楼,命名为“射日塔”,取自于平埔族的射日神话。
这座新的嘉义地标建筑构思来自阿里山神木,但看上去更像是拔高了的「北京世纪坛」,顶端倾斜的圆面指向大陆。我去的时候塔楼并未开发,所以内部设施无从知晓,但从介绍资料上看,塔楼上部有一个360°的眺望厅,可以看到嘉义市全景以及阿里山、玉山等高峰。
原「嘉义神社」斋馆被改为「嘉义市史迹资料馆」
不过,日据时代的嘉义神社宫殿虽然被意外焚毁,但原来的神社斋馆和社务所却保留完整。
如今斋馆改为「嘉义市史迹资料馆」,供人们回忆过去了的那段旧时光。
斋馆和社务所庭院在战后曾经被国民党军征用,改为“国军828医院”,直到1987年才迁出交还给嘉义市政府,经过修复后于2001年作为「嘉义市史迹资料馆」对外开放。
这是一座明治-大正时代风格的庭院式建筑,看上去朴实无华但却很精致。
庭院保持的十分完好,里面有几株古老的树木,年代超过建筑本身。
「嘉义市史迹资料馆」取了一个「昭和j十八」的创意品牌,经过查证发现是来自于斋馆大梁上的标记文字。日本人在建筑房屋时,会在大梁上标记建造师姓名、安装日期等文字资料,斋馆建成于昭和十八年(1943年),在九十年代维修时发现了这段文字资料。
资料馆内可以见到斋馆的完整建筑模型。
资料馆内设有一个餐厅,提供咖啡、糕点和简餐,墙上有两幅大字对联:“有情有义,借钱免写”,令人感受到本地人浓厚的人情味。
这两幅题字的原版陈列在旁边的展室里,从字体上看似是日本人所书,难道日本人也如中国人那般讲情义吗?
「嘉义市史迹资料馆」需要购票进入,但目前展览的内容还不够丰富,许多展室尚未完成布展。台湾许多保护古迹与商业开发都面临着一些难题,似乎投入的资金不足。
嘉义公园内还有一些假古迹,例如1964年修建的「嘉义市孔子庙」,蒋老先生似乎对「中国北方宫殿建筑」情有独钟,但金碧辉煌的造型看上去与周边的建筑不太协调。
在游历了嘉义公园后,我沿原路返回火车站,计划傍晚之前到达台中,继续我的台湾之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