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家志
鲤跃龙门话周宁
·山水之间八十年脉动·
云端周宁,缥缈仙境。
和合文化,源远流长。
周宁新城区
在鹫峰山脉的褶皱里有一座云端之城——周宁。县城海拔888米,是华东六省一市县城所在地海拔之最,素有“天然空调城”之美誉。县城所在地祥称狮城,这里群峰如翠屏环抱:北有狮子山威镇山城,东有瑞狮把守城门,南有仙人骑鹤鸟瞰东洋,西有麻岭小霁迎候日出日落。行于山谷街巷间,常有轻纱拂面,云絮缠腰,恍若踏虚而行。这里年均云雾日达92.5天,春夏秋冬之交更见云涛翻涌,群峰若隐若现于乳白色雾海,成就“云在脚下,人在云端”的人间仙境。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2%,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盛夏日均气温仅24℃,名副其实的“天然空调城”,堪称炎炎夏日中一方翡翠净土。
仙风山
我一直在探究周宁文化的底蕴。曾经从地理风貌上,探究了流经周宁境内的两大流域:一个是霍童溪流域,另一个是穆阳溪流域,她们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又像流淌在周宁大地母体身上的两组蓝色的血管,静谧而和美。从“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视角,我把她们概括为“两条溪流一个魂”,这个“魂”就是道法自然的生态和美,即和合文化。
所谓和合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二是仁和持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崇尚和合有礼的周宁,无论从自然生态的视角,还是从历史人文的视角,都值得我们去一番。
仙风夜色
时光倒流几十年,这方仙境却是另一番景象。山高水寒、田土瘠薄,梯田如绿色阶梯悬挂在陡坡上,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啊。县志里记载的不仅是云雾诗篇,更有“地僻路遥,民生维艰”的叹息。当鹰厦铁路的号角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山谷间回响,无数周宁汉子肩扛简陋工具汇入建设洪流,汗水浸透枕木,铁轨在鹫峰山脉的胸膛上倔强延伸——这是周宁人第一次集体向山外世界发出的宣言。
地理的隔绝并未禁锢心灵的翱翔。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上个世纪90年代,一代周宁人从从事“车木”工艺到生产经营活性炭,从生产销售东洋里铸铁锅到下广东赴广西生产铸铁管,从开办一个又一个工厂到大大小小公司,从当上工贸公司老板到拥有北上广深、苏浙皖粤等全国一二百个钢贸市场。
鲤鱼溪
铁流千里,鲤跃龙门。
奇迹源于敢闯善谋、抓住机遇、勇于开创。当改革的春风拂过闽东群山,新一代周宁人的目光早已越过重重关山。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弄堂里,响起带着闽东口音的吆喝声——五金店、水管店、钢材店、沙料场、扁肉铺如春草般在异乡萌发。市场经济的惊涛中,这些从山坳走出的身影竟淬炼出纵横商海的胆魄,20世纪90年代末,“周宁商帮”已在上海钢铁贸易领域占据七成江山。恰似鲤鱼溪中蓄势千年的赤鲤,他们以血肉之躯完成了一场浩荡的“鲤跃龙门”。
我以为,周宁人在那个年代创造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价值也值得我们从文化的视角去细细品味。
鲤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或鱼跃龙门,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发生在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区(一说陕西韩城黄河龙门)。传说只要鲤鱼能够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为真龙。还有传说龙门为应龙开辟,有诗赋赞曰:“阙之所成兮,得应龙之伟力”,当鲤鱼跃龙门时,就会有应龙盘旋上空。
九龙漈
鲤跃龙门,语出《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科举制度推行后,鱼跃龙门被用来比喻科举中试。后又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唐·元弼有《鱼跃龙门赋》,明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但愿鱼化龙,青云得路桂枝高折步蟾宫。”《水浒传》第一一三回:“正是了身达命蟾离壳,立业成名鱼化龙。”如今,鲤跃龙门常被用来比喻勠力拼搏,砥砺奋进,敢想敢干,筑梦成功的历程。
我不禁在想,这种“鲤跃龙门”的周宁品格,是不是像极了从鲤鱼溪到九龙漈的个中文化寓意呢?
穆阳溪上游的一支流悠悠鲤鱼溪,带着多情的一湾碧水,穿过周宁县城段的“东洋溪”后,越过进城丫口的“鼓音漈”,飞花碎玉般落在了七步的龙溪里,以最美的姿态、最响亮的声音,成就了华东第一瀑“九龙漈”。
鲤鱼溪景区
鲤鱼溪在浦源村,溪流长不足一公里,蜿蜒曲折静静流淌了八百个春秋。郑氏先祖以“洛书河图”为蓝本,将村落布局成精妙的太极八卦:溪流呈“S”形穿村而过,东岸“半月沉江”,西岸“石牛西卧”,两岸民居按震兑方位排列,船形宗祠、观音廊桥、鱼冢林公庙错落其间,暗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地至理。更令人动容的是镌刻在族谱里的祖训:溪中鲤鱼乃通灵之物,人鱼相守,世代不捕不食。每当鲤鱼老去,村民便以郑重的葬仪将其安放于鸳鸯树下的鱼冢,香火缭绕中完成对生命的礼赞。这份敬畏,使鲤鱼溪成为全球唯一拥有鱼冢、葬鱼祭文和鱼葬礼俗的“神鲤秘境”,2008年载入吉尼斯纪录的不仅是年代,更是一曲传唱八百年的生态圣歌。
其实我更相信,我们所敬畏的那些神鱼都已越过了龙门变成了叱咤商海、问鼎学界、闪耀艺林的“龙”;同时,我们坚信,那些依依留恋在鲤鱼溪、东洋溪的鲤鱼,他们将蓄势待发,有朝一日终会纵身一跃,龙腾四方。
陈峭云海
山水脉动,芳华故里。
我想,真正的龙门,永远矗立在故乡的云端。当游子们衣锦还乡,鲤鱼溪的清流便成为血脉归航的灯塔。那位守着祠堂的老人之子在外几经奋斗后,毅然携资返乡,在鲤鱼溪畔筑起古朴民宿:“不为牟利,只想让远客枕着溪声,触摸周宁的心跳”。是啊,这是回归者的心声——将闯荡所得化为滋养故土的甘霖。
如今的周宁,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部分人带动下,周宁人纷纷回到家乡、投资兴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周宁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曾经贫困落后的山区小县,正在逐渐崛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塔山公园
俯瞰周宁,两条溪流正奏响生态与发展的和鸣。鲤鱼溪下游,芹山湖的高山万亩茶园翻涌着碧浪,采茶女的指尖掠过凝露的新芽;仙风山省级森林康养基地里,疗养者沐浴着云海日出;溪口峡谷漂流的皮划艇载着欢笑冲碎碧波;而后洋村的“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中,孩子们正亲手栽种多肉,聆听“三棵树”的绿色寓言。更令人欣喜的是,洁净的李墩不锈钢工业园与生态产业和谐共生——当避暑房车营地、仙风山森林公园在云雾间崛起,当夏季单日3万避暑游客涌入山城,周宁用行动诠释着:守护青山不是停滞的守旧,而是以生态为舟楫,载动一个时代的发展潮涌。
以“鲤”为根,化“龙”追梦。当仙风山的晨光再次染红云海,这座山水相生的云端之城,正以双溪抱境的和鸣,谱写一曲生生不息的奋进之歌。
谨以此文献给周宁建县80周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