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城南四十里,有条浍河,它古称涣水,从古至今,一直都在滋润着宿州这片古老的土地。
浍河蜿蜒,自西向东,奔流不息,长河拐了个弯,像是岁月侵蚀了古城的西南角,这里就是宿州市埇桥区境内的蕲县古城。蕲县古城,因为它是依靠浍河而建,南侧城墙是沿着浍河的河道而建,所以并非是规则的方形城池,这也是它的特色所在。
蕲县古城,据史书记载,因临蕲水,地产蕲草而得名,这里的蕲草,就是当归。蕲县,在周朝时期,为蕲邑,秦统一六国后,在此设蕲县,建置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又称蕲阳、蕲城郡。
蕲县废于元代,因为蒙古入主中原,铁蹄践踏之下,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中华大地人烟稀少,于是蒙古撤废了符离、蕲县、灵璧(后复置)、临涣并入宿州。从这以后,蕲县,再也没有恢复县治,沦落为宿南一座乡镇。
曾经依涣水、蕲水而建的繁华的县城,那些曾经坚不可摧的墙体,如今被风雨侵蚀,只剩下东、西、北部分城垣遗址,城墙之上,野草蔓生,其上长满了柏树,像一位被岁月剥蚀的老者,倔强地立在风里。
顺着地图导航,来到蕲县古城遗址位置,可以看到田间地头,立有蕲县古城遗址的石碑,上刻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蕲县古城遗址,198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夯土城墙残高1-3米,基宽约15米,采用夹棍夹板夯筑工艺,城垣呈不规则多边形分布,地表曾采集到战国楚式陶豆、汉代云纹瓦当等典型器物。
登上残存的城垣,视野豁然开朗,两侧皆是田地,天高云淡,四野萧索。沿着城墙遗址向西行去,不远处可以看到城墙有个缺口,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路,从城墙中穿过,这里,或许就是蕲县的北城门遗址了吧,城墙断面裸露出层层夯土,像是一本被撕开的史书,每一层都记载着不同的年岁。
从这个缺口处,沿着城墙内侧,继续向西,走到尽头,即可到达蕲县古城的西北隅,登上蕲县西城墙,举目向西,只见城墙下有一条河流,夕阳照耀下,泛着粼粼金光,芦苇丛生,白鹭成群,这里,大概就是蕲县古城的护城河遗址了吧。
蕲县古城南侧的浍河,原为天然通航河流,古代航运比较发达。上游还有一座古城名叫临涣,这长河如一条银色的缎带,蜿蜒向东流去,河面上还有几条大船,这浍河,历经千年,如今仍是一条航道。
俯瞰浍河,九曲十八弯,流经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和村庄,水上飘着点点白帆,为宿州市城南平原一景。当年守城的士兵,是否也曾站在这个位置眺望?他们看到的,是敌军的烽烟,还是归乡的商船?
这里是淮河的屏障,想当年,曹操攻打淮南袁术的时候,就曾在蕲县指挥战斗,而南宋北伐时,宋军也曾攻上蕲县城墙,剑指宿州,以图收复河山。
这里还是陈胜吴广攻克的第一座城池,然后沿涣水而上,揭开推翻暴秦的序章。
古代蕲县境内还曾有一座军事重镇,那就是荆山镇,南宋末年,与蒙古联盟灭金,南宋收复蕲县、符离(宿州治所,埇桥),但很快,蒙古就侵占了符离与蕲县城,而蕲县的荆山镇,虽在淮河之北岸,但其又在涡河之南岸,所以南宋在此建城,建设了荆山县、设置了怀远军(也就是后来的怀远县),抵御蒙古,自此后荆山就与蕲县分开了。
如今,蕲县古城遗址残破不堪,不复往日,面临多重保护困境,城墙本体被垦植玉米等农作物,夯土结构受耕作破坏、城墙沿线存在近年私建坟墓百余座等问题。
走在蕲县古城遗址之内,也找不到任何的古迹了,唯有浍河之水依旧流淌,这河水是有记忆的,它记得城墙刚建成时的模样,记得城里曾经的繁华,也记得城池陷落的火光。只是它从不言语,只是默默地流淌,带着几千年的记忆,奔向远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