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近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2024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评选结果,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旅游1号公路(黎平段)凭借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成功入选。
这条全长34.89公里的精品旅游线路,由S504皮林至地坪公路与X8KC下香洞至堂安公路衔接而成,蜿蜒穿过苍翠的梯田,掠过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犹如一条银链串联起7个特色村寨,途经皮林村时,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随风飘来;行至堂安侗寨,千年梯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抵达肇兴千户侗寨,夜幕下的鼓楼灯火璀璨如星河。
这条公路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文化纽带,实现了“公路+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沿线乡村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
暮色四合,树上的知了还在鸣叫,鼓楼上灯光亮起勾勒出层叠的檐角,穿寨而过的风雨桥上的侗族奶奶正在做着刺绣,偶尔传出侗族大歌的声音……
这是黎平肇兴侗寨的夜晚,也是游客走进“侗乡第一寨”的一个原因——在这里既可以听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也可以看到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侗族最大鼓楼群,还可以体验侗族银饰、刺绣、蜡染等文化。
肇兴侗寨全景。彭杨 摄
肇兴侗寨,始建于北宋年间,现有居民1273户。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也是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
“我们肇兴侗寨从2001年就开始发展旅游业了。”作为肇兴侗寨旅游产业的见证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侗族大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陆艳玉也是其中的建设者,她回忆道,“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国内游客不多,但是外国人比较多,他们喜欢来这里感受侗寨的原生态文化。”
2012年,肇兴侗寨对村寨基础设施进行了提质升级:拓宽进入侗寨的公路、主街道铺设青石板路、扩大寨门等,“中央电视台《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在肇兴侗寨设置了分会场,这些改变和曝光让肇兴侗寨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布谷催春表演队队长陆艳玉。刘杨 摄
陆艳玉说,自此,肇兴侗寨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体验贵州侗族文化的旅游目的地,而她也在这里发展起了自己的事业。
看着日渐热闹的肇兴街道,陆艳玉就回想起自己从小就唱着的侗族大歌,于是拉着身边的姐妹组建了布谷催春侗族大歌队。
“2016年开始,我在村里接待游客,就根据游客的需求,定制非遗体验服务。2022年,我和姐妹们的侗族大歌队开始为有需要的游客表演侗族大歌。”陆艳玉凭着一股冲劲、一份热爱,将布谷催春侗族大歌队发展成了如今30余人的团队,自己的事业版图也拓展到了蜡染工坊、定制导游服务等,“我们2024年经营收入就超过百万。”
陆艳玉店里的蜡染作品。
这份惊人的收入后面,不仅是侗族大歌队队员们的努力,也是肇兴侗寨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结果。
近年来,肇兴侗寨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等,带动村民就业创业,让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
朱女士正在学习蜡染制作。
“侗族大歌、当地人的服饰、鼓楼都是很吸引我的点。”和家人来到肇兴侗寨旅游的朱女士,对少数民族文化和手工一直都很有兴趣,所以从广州到贵州的第一次旅游,其中一个目的地就定在了肇兴,“虽然下雨,没有去成安排好的苗寨,但是来这里体验蜡染也很不错。”
在陆艳玉的小玉蜡染工坊里,有一个正在忙活整理染布、教客人在布上“作画”的村民,她是在店里帮工的肇兴村村民陆海琴,今年45岁的她在外打工近二十年,今年过年回家,看到家乡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决定找个工作留下,“一个月4000块钱,工作也比以前轻松,还能照顾家里,而且我自己也懂蜡染,喜欢的事做起来也有干劲!”
陆海琴正在教客人制作蜡染。
同时,黎平对肇兴侗寨更多维度的升级计划已启动,将以创建5A级景区为目标,以特色化、品质化、智慧化为核心方向,启动全方位升级计划,通过智慧管理、服务、消费及消防救援体系建设,配套设施改造、品牌宣传创建和文旅融合发展等举措,全面提升景区综合实力,打造智慧文旅新标杆,助力肇兴侗寨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周梓颜 李明栩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