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华中凉都”
——关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纳凉经济的调查报告
文/世新说
在武汉与重庆两大“火炉”的夹缝中,一片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土地正以22℃的夏日均温,成为今年最炙手可热的避暑天堂——这里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座被《中国国家地理》认证为“中国最美仙境”的生态宝库,也是2025年暑期预计接待超115万旅居者的“华中凉都”。
入夏以来,中央及省市电视台接连发表高温橙色预警,入伏以后气温居高不下,持续保持在37度以上,局部城区达到39度以上。地处高楼森林的大都市武汉,由于热岛效应,更加闷热难耐。人们纷纷驾车或乘车乘机,来到恩施躲避暑热。一时之间,平日偏远僻静的恩施山区,来自武汉重庆长沙等中西部大中城市的避暑客蜂拥而至,其中不乏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候鸟与游客。
那么人们会问:偏僻山区恩施为什么被称为华中凉都?人们为什么趋之若鹜地远道奔赴恩施避暑和游玩?
一、地质与气候:大自然的双重馈赠
(一)这里有丰富的纳凉经济资源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被誉为“华中凉都”“夏季凉都”,其“凉都”称号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共同构筑了宜人宜居的避暑胜地形象 。
恩施之所以被称为“凉都”,根本原因在于其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与优质生态环境的协同作用。高海拔山地带来夏季清凉,森林广布造就“天然氧吧”,再辅以便捷交通和丰富旅游资源,使得“凉资源”成功转化为“旅居热”,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
地球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恩施美丽奇特的山水风光。恩施大峡谷如一道“地球上最美的伤痕”,千米绝壁切割出万米画廊,云龙地缝以百米深度与数米窄宽的奇崛比例,成为地质教科书级的景观。亚洲最大溶洞腾龙洞,洞内可容直升机盘旋,14℃恒温让其成为天然的“避暑宫殿”。而屏山峡谷的“悬浮船”奇观,因阳光穿透碧水产生的丁达尔效应,让舟行如凌空漂浮。
恩施地处鄂西南,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73%,平均海拔达1000米,其中8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广泛分布,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 。这种地理特征带来了显著的垂直地域差异,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立体气候体系。全州大部分地区气候舒适期长达8至9个月,总体表现为“冬少严寒、夏少酷暑、四季分明、气候温润” 。特别是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夏季气候尤为凉爽宜人,成为理想的康养与避暑居住区 。
例如,巴东县野三关镇平均海拔1200米,夏季平均气温仅为22℃,从武汉乘动车仅需3小时即可抵达,交通便利进一步放大了其“清凉红利” 。而利川市谋道镇的苏马荡风景区,每年吸引约30万人次前来避暑观光,已成为候鸟式旅居的热门目的地 。
(二)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
恩施州地处湖北西南部的武陵山区,位于我国地形台阶第二级阶梯的东部边缘,北部属大巴山脉的南支,东南部和中部属武陵山脉分支,西部系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区域内地形复杂,山脉总体呈NE-SW和NNE-SSW走向,总体上呈三山鼎立之势,北部、西北部和中部高耸,并逐渐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差悬殊,这种地形使得光、热、水等气候要素重新分配,形成立体气候。
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雨热同季,雾多湿重。其地处亚热带地区,又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双重影响,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和热量,同时也使得气候更加湿润温和。
恩施州的利川市,市区夏季均温20度,有凉城之称,其中苏马荡海拔1500米,森林覆盖率超90%。咸丰县平均海拔800米,夏季平均气温25度,其中坪坝营海拔1300米,夏季均温19度。恩施大峡谷千米垂直绝壁形成天然“空调屏障”,夏季平均气温22度。腾龙洞恒温14℃被誉为“天然避暑宫殿”。清江碧水如翡翠般带来视觉与体感的双重清凉。坪坝营、星斗山等原始森林释放超高浓度负氧离子,夏季均温仅22℃,被誉为“华中凉都”。
(三)这里有“中国绿肺”“中国天然氧吧”之称
除了气候优势,恩施还拥有“中国绿肺”之称,是湖北省首个全域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的地级市州,也是全国第六个实现全域天然氧吧的地级市州 。立体气候与生态绿肺,造就了恩施盛夏凉都的美誉。
州内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水杉、珙桐、红豆杉等多种珍稀物种,清江流域生态良好,被誉为“鄂西林海”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提升了空气质量,也增强了区域的气候调节能力,使“凉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热效应”——即避暑经济的持续升温 。
恩施森林覆盖率超70%,其高山林区如坪坝营原始森林,覆盖率高达96%,负氧离子浓度突破5万个/cm³,堪称“天然氧吧”。从新塘乡双河(海拔1400-2100米)到利川苏马荡,海拔落差超2000米,形成“一山分四季”的立体气候,让游客在森林康养与峡谷溯溪间自由切换。尤其核心避暑区夏季均温仅22-24℃,夜间需盖被御寒,成为武汉、重庆游客的“第二居所”。
(四)“凉都”已成为恩施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近年来,恩施州依托“土、硒、茶、凉、绿”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避暑康养产业,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和候鸟旅居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清江、腾龙洞、恩施大峡谷、屏山峡谷等自然景观与凉爽气候相得益彰,吸引了大量来自武汉、重庆、长沙等“火炉城市”的游客前来“东游西荡”,享受清凉夏日 。
“凉都”已成为恩施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宜万铁路、沪渝高速等交通网络的完善,恩施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避暑客流逐年增长,多地出现民宿供不应求的现象 。
在内部区域格局上,形成了以利川“西荡”(如苏马荡)与巴东“东野”(如野三关)为代表的“两足鼎立”避暑格局,二者均以高海拔、低气温、好生态著称,共同支撑起恩施“凉都”品牌形象 。
二、人文与体验:土苗风情的清凉盛宴
(一)清凉之约,邂逅恩施山水
在炎炎夏日,当多数城市被热浪席卷,恩施州却宛如一方清凉的净土,凭借“华中凉都”的美誉,吸引着万千游客前来避暑纳凉。这里不仅有宜人的气候,更有独具风情的文化和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共同绘就了一幅迷人的夏日画卷。
恩施州地处鄂西南,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高,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凉爽宜人的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仅22℃,成为了人们逃离酷热的理想之地。当游客踏入这片土地,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和山间徐徐的凉风,瞬间驱散了暑气。
大峡谷是恩施的标志性景点,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令人叹为观止。沿着蜿蜒的栈道前行,两侧是陡峭的悬崖和郁郁葱葱的植被,谷底是奔腾的清江,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腾龙洞则以其庞大的洞穴系统和奇幻的地下景观闻名,洞内恒温14 - 18℃,漫步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静谧,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屏山峡谷的“中国仙本那”之称绝非浪得虚名,清澈见底的河水宛如镜面,游船行驶在上面,仿佛悬浮在空中,如梦如幻。
除了这些自然奇观,恩施还有众多的避暑胜地,如野三关、绿葱坡等地。野三关拥有茂密的森林和完善的康养设施,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绿葱坡则以其四季如画的风景和丰富的户外运动项目,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放松身心,忘却尘世的烦恼。
恩施州以其清凉的气候、独特的文化和美味的美食,成为了人们夏日避暑纳凉的理想之地。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在山水之间享受清凉,在民族文化中感受魅力,在美食天地里大快朵颐。恩施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索、体验。相信随着恩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片美丽的土地将迎来更多的游客,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夏日回忆。
(二)文化盛宴,品味土家风情
恩施州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古老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舞者们手舞足蹈,动作粗犷豪放,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每逢节日庆典,土家儿女们都会身着盛装,跳起摆手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傩戏则是一种神秘的宗教仪式舞蹈,舞者们头戴面具,身着长袍,通过舞蹈和说唱的形式,演绎着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传统织锦,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工艺而闻名。土家姑娘们用灵巧的双手,将丝线编织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幅西兰卡普都蕴含着土家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恩施玉露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其制作工艺独特,茶叶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回甘。在恩施,人们可以走进茶园,亲手采摘茶叶,体验制茶的乐趣,品味一杯香醇的恩施玉露,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恩施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木雕、竹编、剪纸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展现了土家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游客们可以参观手工艺品制作过程,购买自己喜欢的手工艺品,作为旅行的纪念品。
土家女儿城,一座文化活态博物馆,恩施民族风情的文化载体。恩施土司城九进堂层叠的吊脚楼群,完整保存了土家族建筑艺术;每年农历七月十二的“女儿会”,青年男女以对歌、抛绣球传情,非遗“摆手舞”与豪迈的摔碗酒习俗,构成鲜活的文化图景。女儿城是全国唯一土家族文化集聚区,这里的吊脚楼建筑群与非遗集市还原民族生活场景,每日上演《土家摆手舞》《哭嫁歌》等实景歌舞,游客可参与篝火晚会互动。
利川苏马荡、巴东野三关等高山避暑区,成为恩施古寨活化的避暑旅居新场景。不少村落将土家院落改造为精品民宿集群。2024年暑期苏马荡单日接待峰值超3万人次,民宿入住率达95%。
这些独特的人文风情,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兴趣,成为助力四方纳凉客与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三)舌尖狂欢,畅享恩施美食
恩施的美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这里的美食以酸辣为主,口味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合渣是恩施的一道传统美食,也被称为“懒豆腐”。它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磨浆、煮制等工序,再加入萝卜叶、青菜等蔬菜,煮成一锅浓稠的汤。合渣口感细腻,豆香四溢,营养丰富,是恩施人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早餐搭配馒头、包子,还是午餐、晚餐作为一道菜,合渣都深受人们喜爱。
炕洋芋是恩施街头巷尾常见的小吃,将土豆切成块状或条状,放入锅中炕至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软糯香甜。再撒上葱花、香菜、辣椒面、花椒面等调料,搅拌均匀,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炕洋芋的口感丰富,既有土豆的软糯,又有调料的香辣,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美食。
土家烧饼也是恩施的特色美食之一,它以面粉、酵母、五花肉、葱花、芝麻等为原料,经过发酵、揉面、包馅、烤制等工序制作而成。土家烧饼外皮酥脆,内馅软糯,肉香四溢,咬上一口,满满的幸福感。在恩施,有许多专门卖土家烧饼的店铺,每天都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购买。
除了这些,恩施还有格格、油香、豆皮、社饭、腊猪蹄等众多美食。格格是一种蒸菜,用小蒸笼蒸熟,有排骨格格、羊肉格格、牛肉格格等多种口味,口感鲜嫩,香气扑鼻。油香是一种油炸食品,以大米、黄豆为原料,磨成浆后加入葱花、肉末、土豆丝等馅料,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外皮酥脆,内馅软糯,味道十分鲜美。豆皮是恩施人喜爱的早餐之一,它以大米、绿豆为原料,磨成浆后摊成薄皮,切成条状,再加入鸡汤、肉丝、豆芽、海带等调料,煮成一碗热气腾腾的豆皮,口感爽滑,味道鲜美。社饭是恩施的传统节日美食,在清明节前后制作,以糯米、青蒿、腊肉、野葱等为原料,经过蒸制而成,米饭软糯,香气扑鼻,具有独特的风味。腊猪蹄是恩施人冬季必备的美食,将猪蹄腌制后风干,再用柴火熏制,熏制后的腊猪蹄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可以将腊猪蹄炖汤,也可以红烧,无论哪种做法都十分美味。
舌尖上的山野馈赠,给恩施带来无穷无尽的魅力。富硒资源是恩施康养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新塘乡渔塘坝的独立硒矿床,催生出“土家腊肉+富硒山泉+药膳”的特色组合:油炸厚朴花、天麻炖鸡等菜品,将本地药材与富硒食材融合,成为民宿餐桌的明星。
在恩施,游客们可以走进当地的餐馆、小吃摊,品尝这些地道的美食,感受恩施独特的饮食文化。同时,恩施还有许多美食街和夜市,如恩施女儿城美食街、宣恩兴隆老街夜市等,这里汇聚了各种美食,让游客们可以一站式品尝到恩施的特色美食。
(四)人文风情,赋能清凉体验
当22℃的凉爽气候与千年土苗文化相遇,恩施州的避暑经济正焕发出独特魅力。2024年,这里的避暑游客中省外游客占比首次超过40%,其中广东、山东客群增长尤为显著,文化IP正成为驱动旅居热潮的核心动力。
“白天游峡谷,傍晚学织锦,夜间品摔碗酒”,这条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体验的路线,已成为恩施避暑的经典选择。当地的产业形态也从单纯的民宿住宿,升级为“非遗研学+森林康养”的复合业态。政府主导开发的《夜话清江》实景剧,更有效延长了避暑消费时段,让清凉体验从日间延伸至夜晚。
利川谋道镇的《凉都情歌》山野音乐会,堪称现象级案例。在海拔1200米的梯田上,星空舞台与高山冷雾装置相映成趣,土苗歌手演绎的原生态情歌,为游客带来“视听清凉双重体验”。单场音乐会吸引2万人次参与,直接带动周边民宿房价提升40%,生动诠释了“一场歌舞带火一座城”的效应。
恩施的“人文凉都”模式证明,避暑经济的竞争力不仅在于气候优势,更在于不可复制的文化底蕴。游客在此获得的不仅是体感上的凉爽,更是浸润在歌谣、织机与炊烟中的文化清凉感。这座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精神避暑圣地”,正成为高温城市群体心向往之的清凉归宿。
三、从秘境到热土:交通升级与全域旅游新格局
恩施州凭借交通与旅游基建的全面提升,成功将“凉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吸引了大量纳凉客,构建起全域旅游的全新格局。
(一)交通提速:破解“凉资源”通达壁垒
交通的跨越式发展,立体路网全面升级,彻底打破了恩施“凉资源”的通达壁垒,让曾经的秘境变得触手可及。
高铁枢纽扩容——沪渝铁路贯通后,武汉至恩施的动车行程缩短至3小时,2024年巴东野三关民宿入住率高达95%。
国际航线突破——开通蒙古乌兰巴托直飞航线,巴楚国际旅行社2024年启动入境业务,有力推动了入境游增长。
州内微循环优化——巴野公路、209国道避暑走廊建成,串联起苏马荡、野三关等核心避暑区,并配套形成路边经济带。
特色交通项目赋能——规划观光铁路,拟串联大峡谷、腾龙洞等景点,打造“轨道上的避暑经济”。
构建“五环避暑产业带”——以高铁站为圆心布局环状交通网,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开发。
不同交通节点各司其职,野三关枢纽辐射鄂东避暑圈,服务武汉、荆州客源;利川站承接重庆客流,服务渝东避暑圈;绿葱坡高速口则联动高山运动度假区的滑雪场与民宿集群,共同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支撑。
曾经,恩施面临“蜀道之难”的交通困境,而如今,“水陆空”立体网络已然形成:许家坪机场通航多座城市,有“中国最美铁路”之称的宜万铁路3小时直连武汉,沪渝高速贯通后重庆自驾仅需4小时。四渡河大桥等超级工程,本身也成为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基建升级:打造沉浸式纳凉场景
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为游客营造出沉浸式的纳凉场景,让避暑体验更加丰富多样。
智慧化景区改造。屏山峡谷进行扩容,2025年带动周边200多家商户发展,新增就业上千人,同时配套5G基站、充电桩,解决了“信号弱”“充电难”的问题。腾龙洞利用14℃的天然洞穴优势,升级声光科技演艺《夜话清江》,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
复合型业态开发。野三关森林花海新增卡丁车、网红馆等体验项目,单日接待峰值突破3万人次。绿葱坡实现四季运营,冬季滑雪场在夏季转型为避暑营地,还配套举办广场舞大赛、森林马拉松等活动。
民宿集群标准化。利川苏马荡、建始花硒谷建成康养民宿聚落,政府统一规范消防、宽带等服务标准,2025年板桥镇的投诉能在48小时内得到解决,保障了游客的住宿体验。
(三)服务保障:构建“无忧凉行”体系
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为游客打造了“无忧凉行”的环境,让大家能安心享受清凉时光。
政策精准扶持。税务部门定制“民宿税收指南”,2025年辅导茅田乡云崖湾民宿享受小微政策红利,降低成本30%以上。
培育A级旅行社,巴楚国际旅行社获5A评级,为行业树立了税务合规管理的示范。
全域联动机制。构建避暑驿站网络,在机场、高铁站设立服务中心,提供联票优惠,2024年神农溪、巫峡口凭高铁票可免门票。推行干部一线攻坚,党员志愿服务队切实解决停车难、公厕少等问题,木贡村免费停车场改造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四)基建为媒:激活“凉经济”质变
恩施通过交通网立体化、业态体验多元化、服务链精细化的三重变革,将海拔与气候带来的“凉优势”转化为了可持续的“热效应”。2025年,避暑常住人口超过115万,省外游客占比首次突破40%;形成了“白天峡谷观光+黄昏非遗研学+夜间实景演艺”的消费闭环,彰显出“基建赋能资源,服务留住人心”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
恩施以三大模式重构避暑经济:利川“度假区+民宿+文旅活动”、建始花硒谷“康养小镇+度假区”、巴东野三关“避暑+户外运动”。新塘乡整合壁挂天路、硒矿床与红色文化,打造63家民宿集群,提供1535张床位;建始花坪镇以“超过33℃全免单”的承诺,吸引3万游客长居,而当地常住人口仅5000人,单月创收破亿。
今年,恩施以“22℃的夏天”为卖点,在武汉、重庆设立避暑驿站,为中高考生推出专项优惠,用“县县有活动、周周有精彩”的策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当新塘乡的桃片糕与关口葡萄被装箱带走,当坪坝营树屋的住客在鸟鸣中推窗见云海,恩施的“凉都”之名已超越气候范畴——它是一座用山水秘钥开启的、关于生活本真的清凉乌托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