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古镇的盐店街与红军街
沈仲子
一
清代和民国初期,盐店街位处周口镇水码头与营、渠等地交通往来、货物集散的要冲,更是南部、蓬州食盐运销营山、渠县等地的储运要冲之地,盐店街街名正是这一史实的历史积存。
自古以来,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清代民国时期,蓬安与周邻营山、仪陇等地均系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农业县,自产自给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在食盐上,却很大程度依赖于南部(流马、建兴所产)之盐的供应。
封建社会,盐铁专产专卖,系国家主要财政收入之一。清时蓬州只有盐井一口,由州署所辖盐茶房照章征收课银(即盐税)后,额配陆引20张(每张配盐4包,每包重160斤),与盐商伙同行销,另收税银约5一7两。
蓬州食盐的缺口,经府、州协调后,每年从南部陆引代销207张,数额与蓬产相同;另外水引9张(每张配盐50包,包重160斤与陆引相同)。而蓬州东面的营山、渠县等地均不产盐,皆仰赖南部产盐供给。由于当时陆路运输全凭人担、骡马驼运,而水路船运则有量大费省之优。故明清时,直至民国时期(上世纪50年代前)营、渠等地食盐全靠南部之盐船运至周口镇码头,再转由陆运供给。鉴于此,周口古镇位于蓬、营驿道要冲的盐店街,官置监所,商设店铺,贾组驼队,便成为食盐集散中心,由于街道不长,店铺多以盐业为主,故盐店街便俗呼成名了。
据了解,由于盐系紧销物资,其利甚丰,清末民初时,蓬州西乡的盘龙、中心、群乐等地盐井,渐次增添。而在官运商销、商运商销之余,不少贫民便铤而走险,干起了私运私销的勾当,俗称“盐贩子”。据悉,干“盐贩子〞其利颇高,一挑(担)盐由蓬至渠贩卖一次可抵一二月杂工之值。由于清末民国时期,多设有盐警专司缉拿“私盐”,“盐贩子”一旦撞上,轻者没收蹲监,重者若遇“宁死不舍本(盐)”者,便有性命之忧。故欲从事“盐贩子”还需得有靠山后台硬。一般或认靠得住的得力宗族姻亲,或官府要员,或认拜袍哥码头。至于三五人结伙偷过要津,就要投靠盐警,通同作弊,虽利厚险危,却也花样百出。
据云,“盐贩子”一到盐店街,都会受到住店老板的热情招待、多方关照。当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入住者,出事(如贩私盐被缉没收),店主需理赔三分之一至一半乃至全部货款。这也是贩卖私盐官贩勾结,长盛不衰之由来。
周子古镇盐店街(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二
1933年8月12日至9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开展了“仪(仪陇)南(南部)战役”。其目的一是为了扩大红军队伍;二是打破国民党对川陕苏区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因此,攻占了南部、阆中产盐区,解决了根据地军民食盐供应紧缺的问题。
继仪南战役后,红四方面军又于9月22日开展了“营(营山)渠(渠县)战役”。红军于10月5日向蓬安挺进,6日占领周口镇,随后就解放了北起平头、鲜店、徐家,南至杜家(今碧溪)吴家大垭口,约25500户、12万人口、面积约550平方公里的嘉陵江东岸的大片地域。
紧接着,又建立了由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的各级苏维埃政权,共计市苏1个,区苏5个,乡苏20个,村苏近200个。其中周口区苏所设下河街魏芳洲店铺内,下辖河舒、石孔、三元(今开元)、柏杨、清溪、七里、大泥、金甲等乡苏8个。
当时,盐店街是食盐储存与供应营山、渠县等地的中转站,受到红军的特别重视和保护:一是设置了军需后勤管理部门和物质储存转运中心;二是除加强街道巡逻外,在狗头寨和临江王爷庙(原周口老粮站临江处,约在今滨江路神龙泉上方)设立警戒哨,监视渡口码头及嘉陵江对岸县城国民党军队的动向,还在龙角山顶雷祖庙设立警戒哨,居高临下,监控周口全镇战情。
对盐店街所储食盐,除穷苦担贩“私盐”者按每担(约150一160斤)付给银洋2元购买外,豪绅富商(大多已逃至顺庆)多作没收,个别小商小户经营食盐者则按其“拥红”态度,按每担100斤折价1一2元银洋收购,全部由部队押送苏区根据地,解决食盐供应紧缺之困。因此,周口镇盐店街己成为红军在蓬期间为苏区根据地和蓬、营、渠等地储存、转运和供给食盐的“红军街”了。
周子古镇盐店街夜景(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三
据了解,当时红军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动员贫苦民众参加红军,俗称“扩红”。许多给地主富绅当长工、下苦力、贩私盐和无业者、乞讨者纷纷参加红军队伍,总数达7000余人,其中现有名在册七百余人,而周口镇就居其半。这些贫苦民众和热血青年踊跃参军,为支援前线和当地百姓带来了希望。
红军在蓬安期间,除了打军阀、斗地主、分田地、建政权、购粮盐外,还通过开会演讲、书刻标语来宣传坚持革命、翻身解放的道理。所以,红军在鲜店、平头、徐家、石孔、周口等地的石条、门墙上书刻了许多红色标语,成为蓬安作为革命老区光荣历史的见证。正是由于古镇盐店街红军在蓬期间的特殊地段和突出作用,以及保存至今的红军石刻“拥护中国共产党”、“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武装保卫苏维埃”等标语,1982年12月,蓬安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场地。
2001年,因盐店街部分房屋地基和墙体出现险情,县政府拨款进行了部分危改整修。不久,有关部门将盐店街命名为“红军街”,以志纪念。2010年,为配合“嘉陵第一桑梓”国家4A旅游景区申报,县政府规划对周口镇的红军街和新华街、下河街的民居、店铺、路道、市貌进行了培修、粉刷和简饰,铺设了石板人行道和石条阶梯,改建了水电气管线和消防卫生设施,挂上了红色灯宠和店铺旗幡招牌,进一步改善了红军街和其他街道的居民生活、城乡经贸环境,赢得市民和游客们好评。
周子古镇盐店街(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沈仲子(司马相如研究会理事)
配图:方志四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