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现在正值旅游旺季,各大火车站、景点到处人满为患,看似很热闹,但实际上,倒闭的景点也不少,其中不缺乏4A、5A。
最近,一个朋友翻出一张2015年的景区门票,某4A景区的,60块。他念叨:“那时候觉得60块能看山看水挺值,现在让我花30块去,我都嫌浪费油钱。”
一、原来景区也会出现“倒闭潮”?
这话算是戳中了现在某些景区的死穴:不是游客没钱了,是他们终于有了“不将就”的底气。
有网友调侃道:“这两年倒下的景区,个个都曾是‘割韭菜’的高手。”
看似是玩笑话,但其实也透露着现实。
苏州静思园,当年门票120块,里面的“江南特色小吃”其实是速冻包子加热,卖38块一笼。有游客投诉,工作人员翻个白眼:“嫌贵?隔壁5A更贵。”现在好了,连包子铺都黄了,锦鲤池的水绿得发臭,连鸟都不愿往那飞。
河南宝天曼更有意思,顶着“世界地质公园”的帽子,把漂流项目价格从120涨到200,还强制捆绑50块的“保险费”。
游客骂归骂,前几年还真有人去——毕竟那时候周边没别的玩的。可去年隔壁县搞了个“野趣漂流”,价格便宜一半,还能自己带水枪,宝天曼立马就凉了,据说欠着1亿多外债没人管。
二、外出旅游,从“有啥玩啥”到现在的“玩啥选啥”
要说这几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景点我也去过不少:
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以前游客旅游,是“有啥玩啥”;现在是“玩啥选啥”。
十年前,全国A级景区的数量,才1万出头的样子,想要去个像样的地方,只能选这些“官方认证”的。
可到了2024年,景区数量飙到1.6万,外加无数网红村、露营地、主题小镇,游客的选择多到能挑花眼。你家厕所脏、物价高,转头就能去别家——又不是非你不可。
三、传统景区还没转过弯来
他们总觉得“A级牌子是铁饭碗”,花几百万评上4A,就敢把门票涨一倍,却舍不得花点钱修修厕所。某景区老板在采访里说:“反正游客来了就得花钱,体验差又怎样?”结果去年游客量跌了60%,员工工资都发不出。
那么,有没有表现好的景区?答案是有的。
四、打造特色服务是景区出圈的关键
不难发现,近几年凡是国内那些火起来的地方,几乎没一个靠“牌子”撑腰的。
神农架请人扮“野人”,游客跟着在山里追着拍,抖音上相关视频播放量破亿,年轻人宁愿绕路也要去“找野人”;

龙潭大峡谷卖1块钱的冰棍,成本可能就3毛,却让游客觉得“这景区实在”,回去就给朋友推荐,去年夏天游客量涨了40%。
要说最绝的是开封万岁山,80元门票可以玩三天。人家不搞那些“高大上”,就弄些“武松打虎”“杨志卖刀”的实景戏,还让游客上台互动。

有个小伙子在那扮“小喽啰”,视频发网上火了,带着全村人都去打卡。现在周末去晚了,连停车场都进不去。
对了,还有《王婆说媒》节目的推陈出新,也给景区带来了不少人气,据说从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跑过去感受氛围。
五、结尾

说白了,景区破产潮不是“旅游业不行了”,而是“老一套的旅游业不行了”。以前靠“信息差”和“独家资源”能赚的钱,现在得靠“真体验”和“实在劲”才能挣到。
那些还在把游客当“冤大头”的景区,该醒醒了:游客的钱,早就不是那么好赚的了。
【今日互动】你觉得景区想活下去,最该改的是啥?欢迎评论区聊聊。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