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我觉得是中国最该被重新打量的城市。它蹲在龙门山东麓,左手握着千年三国烽烟,右手托着大国重工机床,可如今说起四川,人们总先想到成都,这座藏着 “刚柔并济” 密码的城市,实在该被更多人放进关注的视野。当你真正走进德阳,才明白它早已把匠心与厚重熔进了每一块钢铁。
德阳在哪里?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像道巨幕横亘西北,沱江支流绵远河、石亭江穿境而过,在平原上冲刷出大片沃野。它处在成都平原的东北门户 —— 向南 40 公里抵成都,向北翻龙门山通绵阳,向东经中江达遂宁,向西过什邡连阿坝,自古就有 “川西要冲” 的名号。亚热带湿润气候让这里四季分明,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带,既育出了万亩良田,也藏着丰富的磷矿资源,让德阳成了 “天府粮仓” 与 “中国重装之都”。
作为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德阳的交通优势藏着太多便利。宝成铁路、西成高铁在这里并行,让德阳到成都只需 20 分钟,到西安也不过 3 小时;京昆、成渝环线等 5 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形成 “半小时到成都,1 小时到绵阳” 的交通网;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距德阳仅 40 公里,半小时车程就能通达全球。更特别的是,德阳是全国首个 “通航产业创新示范区”,广汉机场作为亚洲最大的通用航空基地,每年举办的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德阳最特别的,是与 “大国重器” 的血脉羁绊。二重集团的厂房里,5 万吨水压机锻压钢材时的轰鸣,能传到几公里外,那通红的钢坯在压力下缓缓变形,像被驯服的巨龙;东方汽轮机的总装车间,工人正在给百万千瓦级汽轮机安装叶片,每片叶片的精度误差不超过 0.01 毫米;在德阳的工业博物馆里,一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机床仍能运转,它曾为第一颗人造卫星加工过零件。那些为装备制造业奉献一生的工匠,很多人祖孙三代都在厂区生活,他们的手掌磨出的老茧,是德阳最珍贵的勋章。
很多人不知道,德阳是中国重工业的硬核脊梁。上世纪五十年代,德阳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在此扎根,共同构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 “德阳三角”。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套 30 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第一台大型轧钢机,三峡工程的水轮发电机组、“华龙一号” 核电机组的核心部件,都刻着 “德阳制造” 的印记。如今,德阳聚集了上千家装备制造企业,每 3 台发电设备就有 1 台产自这里,全球 10 座最高的桥梁中,有 6 座使用了德阳的特种钢材。
德阳的三国故事,比想象中更鲜活。罗江的白马关,是庞统中箭身亡的古战场,关内的庞统祠墓,柏影森森,门楣上 “汉靖侯祠” 的匾额,还留着岁月的包浆;广汉的三星堆,那些青铜纵目面具、黄金权杖,虽早于三国千年,却为巴蜀文明埋下了神秘伏笔;德阳的孝泉古镇,是 “二十四孝” 中 “涌泉跃鲤” 的发生地,古镇里的姜孝祠,至今传着姜诗夫妇的孝行。就连德阳人的性格里,都带着工匠的严谨与谋士的通透 —— 造机器时毫厘不差,讲起历史来引经据典,就像绵远河的水,既有穿石的韧劲,又有润田的温柔。
德阳的美食,藏着川西平原的醇厚与精巧。德阳孝泉果汁牛肉,用本地黄牛肉切条,经十余道工序制成,甜中带咸,回味悠长;广汉缠丝兔,用麻绳将兔肉缠成螺旋状卤制,肉质紧实,滋味透骨;什邡板鸭,经烟熏、卤制等工艺,皮酥肉嫩,是川味腊味中的精品。这些味道,都是平原物产与匠心工艺的结合,在扎实的口感里藏着川西人的实在。
德阳的遗憾,或许在于它太过埋头实干。它有三星堆的神秘,有重装基地的震撼,有蓥华山的秀美,却很少出现在网红的镜头里。当成都的春熙路车水马龙时,德阳的工厂里,工人正为风电设备安装齿轮;当重庆的洪崖洞灯火璀璨时,白马关的古驿道上,只有夜风在诉说庞统的故事。
有人说德阳是 “重装之都”“三国故地”,但这些标签都太浅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是它把古老文明与现代工业拧成了一股绳 —— 三星堆的青铜技艺与现代锻造工艺在此呼应,三国的谋略与工业的精密在此交融,绵远河的浪花里,倒映着的是中国人 “实业兴邦” 的强国梦想。德阳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缩影,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