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安旅游过两次了,发现了一个很魔幻的场景:一些味道不咋滴、价格又贵的店面,门口排队的人却很多。
而隔壁的小巷子里,有些面馆里不到10元一碗的面条,基本上只有本地人在吃。
我就在想,赫赫有名的西安回民街,为什么越坑的店,越有人排队呢?
一、“一次性买卖”的生意经:坑你一次就够了
回民街主街的铺子,老板们算得比谁都精:租金一年几十万,游客平均停留2小时,这辈子可能只来一次。与其费心做好吃,不如搞“快周转”。
快?怎么快?
我在西安旅游的时候,问过住在附近的老同事,他大概是这样说的,结合我的真实体验,我来总结一下:
1.食材用最便宜的
肉夹馍用冻了半年的肉,凉皮用机器批量生产,连油泼辣子都是现成的料包。
2.价格往高了定
反正游客不知道市场价,25元的肉夹馍、30元的泡馍,总有“不差钱”的愿意试。
3.靠“网红营销”拉客
雇人在门口喊麦,拍点“大口吃肉”的短视频,再请几个网红打卡,流量来了,钱就来了。
对了,我在一家经营“网红烤肉店”的门口看到这样一个画面,老板对着员工训话:“别管味道,把串穿大点儿,拍照好看就行。”
员工反问:“回头客少咋办?”老板笑了:“旅游旺季,西安每天来10万游客,坑完这批还有下批。”
二、游客的“打卡刚需”,养活了一群“套路店”

游客去回民街,有不少游客不是真为了吃,是为了“完成任务”。
啥任务?试想一下,你打开某APP,“回民街必吃10大网红小吃”的攻略满天飞,配上滤镜厚重的照片,谁看了都心动。
游客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就算知道可能被坑,也得排着队打卡——不然回去怎么发朋友圈?
我遇到一对情侣,在“天价面馆”门口纠结半天,最后还是进去了。男生说:“朋友圈发了回民街定位,不吃点‘网红小吃’,别人以为我白来了。”女生补了句:“贵就贵点,拍出来好看就行。”
是啊,老板们也许就是吃透了这种心理:有时候,外地游客要的不是味道,是“我来过”的证明。
所以他们把精力全花在包装上:红柳烤肉的签子比胳膊粗,摔碗酒的场地搞得像戏台,连酸梅汤都要用镶金边的杯子装。至于味道?没人在乎。
严谨一点来说,在乎的可能只会有两种人:其一、本地人;其二、不止一次的来西安旅游过的人。
三、被“劣币驱逐”的老字号:守着味道,却敌不过流量

当然,你要说这么有名的回民街没有好店,那也不够准确。只是它们快被“坑店”挤死了。
大皮院的马乐烤肉,老板守着炭火烤了30年,1元一串的肉串,只放盐和孜然,本地人说“这才是西安烤肉的魂”。但他家连个招牌都没有,游客根本找不到。
定家小酥肉更惨,因为拒绝加盟扩张,主街开了十几家“假定家”,正宗的那家藏在巷子里,游客跟着导航都能走错。
老板叹着气说:“人家花几十万打广告,我们只能靠老顾客口口相传,太难了。”
这就是回民街的现实:认真做味道的老店,赚的是辛苦钱;搞套路的网红店,赚的是快钱。
年轻人嘛,似乎宁愿去网红店排队,也不愿多走几步找老店,老字号们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
四、为什么整治了这么久,还是没效果?
去年西安就开始整治回民街,要求商户明码标价,还查了一批“天价小吃”。但从网上的反馈来看,该坑的还是坑。
不是监管不力,是“坑店”的套路太深:
1.换个招牌继续坑:这家被查了,换个名字重新开,游客根本分不清。
2.玩“阴阳菜单”:明码标价的是低价款,你点了他就说“卖完了”,推荐高价款。
3.靠“人情关系”过关:有些店跟景区管理方勾连,查的时候提前通风报信,风头过了继续坑。
更关键的是,游客的“健忘症”帮了大忙。今天在网上骂完“被坑了”,明天换批游客来,照样排队。只要流量不断,“坑店”就有生存的土壤。
五、最后,我想再唠几句
回民街的“又贵又难吃”,从来不是西安的错。很多时候,西安的美食藏在巷子里、菜市场旁,藏在本地人常去的小店里。
如果你真的想尝尝西安味道,别信网红攻略,别去主街排队。找个本地人问一句“你常去哪吃”?他们指的那条小巷,才是真正的西安。
在我看来,相较于拍照发朋友圈的高颜值美食,我更愿意是吃到口中的美滋滋美食。是的,发朋友圈好看那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我可不想本末倒置了。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今日互动】对于西安回民街主街的美食又贵又难吃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西安回民街# #官方回应西安回民街6根面20元# #西安回民街真的值得一去吗# #逛吃西安回民街##西安旅游# #头条带你游西安##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