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作为享誉世界的“包公故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现今,位于包河区芜湖路相倚的包公祠,既是各级党政和事业机关反腐倡廉的思想教育研学基地,又是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打卡点,更成为广大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福地。
夏日的周末,即便是烈日当空,气温居高不下,包公祠里本为宽阔的园区,游人摩肩接撞,道路仍显得拥挤,一池清荷,含苞待放,洋溢着一片勃勃生机。
史料记载,包拯生于合肥,长于合肥,葬于合肥,与合肥这座城市有着“血肉”般的紧密联系。包拯一生坚持“清心治本、直道处世”,既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更是家乡故土孕育的优秀品格。千百年来,包拯在民生、经济、政治、法治以及边防等方面的思想主张,一直滋养后人身心,涵养社会风气。这里采撷了一点包公祠园区的花絮,但愿能够为还没有到此一游的朋友提前吊一下胃口。
铁面鱼、无丝藕的传奇
包河里的鱼脊背漆黑,被称为“铁面鱼”。包河里的藕为七孔红花藕,鲜嫩而且断之无丝,称为“无丝藕”。合而为一即是“铁面无私”,凸显包公一身正气、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廉泉井的传说
原名包公井,光绪年间,李国蘅撰写《香花墩井亭记》中记载: 有一太守喝了此井之水后头疼不止,后查明他是一个贪官。所以改名为廉泉井,寓意清廉之泉,以此表达对清官的爱戴及对赃官的憎恶。
洋洋洒洒十万言的《包公奏议》
包拯为官数十年,著有奏折累计十万余言,涉及治国理政、经济、军事、民生、外交全范畴。
包公奏议,如同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了千年前的北宋官场与我们今日的思绪。它是一部北宋的政治史诗,也是包拯一生的精神写照。我们从中看到了包拯的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看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关切。他的直言敢谏、他的忧国忧民,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些奏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愿包公形象永远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