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祁道鹏 实习生 付燕妮 通讯员 庞莹莹 汪树 宋京锽
从文化窗口看惠济,是怎样一番风景?
始建于隋朝的惠济桥,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西山遗址,有“富甲海内、天下名都”之称的荥阳故城,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冶铁遗址……一处处珍贵文物,静静诉说惠济悠久的文化底蕴。
从历史中款款走来,今天的惠济又有哪些文化新看点?
微视角剧说新惠济,文旅文创构筑新空间。从头部企业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到整个辖区2400多家文化企业同频共振,惠济区文化产业穿珠成链,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抢抓短剧风口 惠济“长”出头部企业
“竖店”更有戏,郑州着力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细数头部企业,位于惠济区的日新阅益榜上有名,正加速奔跑成长。
7月31日,郑州师范学院内,一间大型的开放式办公室里坐着百余位学生,清脆的“嗒嗒嗒”声此起彼伏。郑州日新阅益文化传播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前程介绍,日新阅益与郑州师范学院联动,在校区内建设了一个4000余平的人才培养基地,目前仅校招编剧实习生就达150余人,不仅为高校学子提供了实训平台,更为短剧产业发展持续造血。
2019年,日新阅益初次接触到短剧行业,此时制作团队仅有十余人。短短数年,日新阅益变快速成长,跻身郑州微短剧行业头部地位,每月至少产出短剧200余部。
“从剧本打磨到成品制作完成,整个周期约为28天,每部短剧可达100集左右。”王前程说,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人才梯队持续壮大,日新阅益持续打磨精品,为郑州微短剧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惠济区是微短剧发展的天然沃土。”王前程说,选择扎根惠济,源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部短剧的拍摄,非常需要场景,而惠济区黄河沿岸的独特场景资源为短剧拍摄提供了天然布景,惠济区的黄河公园、文化遗址等已成为剧组高频取景地。除此之外,政府的大力支持、北大学城充足的人才资源以及显著的成本优势,更让企业得以跨越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日新阅益未来将布局2万平方米的服装道具库,计划引入横店优质资源,解决郑州微短剧“服装道具依赖外地、运输成本高、周转慢”的痛点。同时,该公司还规划建设服装工厂,培养专业道具师、设计师,推动产业向“精品化”转型。“未来短剧比拼的是成本与品质,我们要让中部五省的资源在郑州汇聚。”王前程底气十足。
见证文明重生 精品“纪录”走向国际
如果说日新阅益凭借“短平快”的微短剧在数字风口中搏浪前行,那么扎根同一片土壤的河南华之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则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长线深耕”。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我们花十五年系统性构建‘中原文明基因库’,正是对河南历史文化的全景式抢救与记录。”华之杰总导演海金星说。
企业办公室内,荣誉墙上奖牌密密匝匝,墙角各式摄影设备一线排开,走廊墙上贴满纪录片海报。剪辑室里,屏幕亮着龙门石窟的光影,工作人员低头调色,键盘声轻得像怕惊扰了画面里的千年时光。
谁能想到,那些震撼业界的片子,就从这朴素的房间里,把中原故事一点点缝进光影里。
据悉,华之杰成立于2012年,目前该公司团队50余人,年产纪录片约250集、超6000分钟,稳居行业前十。这些作品不仅登陆央视、腾讯视频等国内主流平台,更走进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等国际权威阵地,通过“主流媒体+国际平台+数字传播”的全域布局,让中原文化的魅力跨越地域与国界。
从《放飞朱鹮》《解密康百万庄园》等对河南自然与人文的深度纪实,到《千古风流人物》让李白、杜甫等中原历史名人从典籍中“走出来”,再到《上线了文物》用年轻化表达激活传统文化活力,每一部作品都在以独特视角诠释中原大地的底蕴。
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对于纪录片这一行业的未来,海金星重申核心理念:“十七年只证明一件事——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我们不追热点,不炒噱头,用每一帧画面垒砌中原文化的影像长城。”他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融合路径,以镜头为笔,让中原厚重文明在光影中展现新表达。
老厂房新故事 工业遗产变发展秀场
无论是数字短剧的快节奏叙事,还是纪录片的深沉凝视,都离不开滋养创意的空间载体与生态土壤。
在郑州市惠济区,被誉为郑州文创发轫地的良库文创园,文旅文创正构筑发展新空间。
良库工舍文创园位于北三环与京广快速路交汇处,作为郑州早期的文创产业园,前身为1940年代的兴豫面粉厂,斑驳砖墙上仍保留着“火车头牌”面粉印记。凭借其工业遗产风貌、优越区位及良好发展环境,良库文创园在郑州文创圈中被人们广为熟知。如今,苏式老铁路、红顶粮仓等历史遗迹与现代LOFT空间的融合,成为其吸引文创企业的独特场景。
走进园区,不远处是郑州麒麟魔盒云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玩具模型潮玩的销售代理以及OEM定制的创新型企业;另一旁的仓房是墨克婚纱摄影,老建筑的结构美感添以装饰让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了“小庄园”。墨克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工业风格很受人们喜欢,将厂房改成影棚丰富了他们影棚的类型,让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睿辉影像馆内,一段段美妙的音乐随之传来。“这是来自百年前的声音。”工作人员说,这是爱迪生发明的蜡筒留声机,是世界上最早一代的留声机。除此之外,馆内还收藏了从清末民国至近现代的摄影摄像装备,隔着玻璃和人们相望。
“让工业遗产变身发展秀场,老粮仓正讲述着新故事。”良库文创园总经理王慧勤介绍,多年来,园区坚持文旅文创融合理念,引进了 30多家商户,涵盖品牌设计、文化传媒、影视制作、艺术摄影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创生态圈。
从风口疾驰的新锐短剧,到玉琢成璧的精品纪录片,再到工业遗存焕发新生的文创园区,惠济区文化产业的画卷丰富而生动。
数字浪潮与传统文化碰撞融合,多元业态共生共荣,人才与资本加速聚集。数据显示,目前惠济区拥有文化企业2460余家,2023年惠济区文化产业增加值244649万元,占全区GDP比重的6.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