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热浪席卷宜昌,7月17日,白马山防空洞“山水洞天”正式敞开大门,25℃的温度,成为附近居民消夏避暑的清凉福地。
当天,79岁的谭国富老人步履蹒跚,再次踏入这片熟悉的清凉。他仰望着拱形的穹顶,目光拂过岁月的痕迹,不禁感慨万千:“这防空洞,来得不容易啊!当年头顶落石,差点就交代在这洞里了……”
今天的白龙岗纪事·钩沉,带大家走进宜昌这座天然大空调的前世今生。
时光的指针拨回1974年。当时,全国推进战备工作,机关、厂矿、部队纷纷挥锹抡镐,构筑地下长城。
当时,宜昌市树脂厂武装部部长,曾在部队参与国防工程建设的谭国富,向厂党委建议:亟须建设高标准人防工程。
厂区紧邻的白马山,成为理想选址。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白马山巍峨的山体可以庇护全厂1300余名职工及3000多名家属。
树脂厂五个车间,各抽调两名精壮劳力。十人班底,凭借铁锤、钢钎、风镐、手推车、地排车等工具,向坚硬的山体发起了挑战。
开山劈石,每个炮眼填入四管炸药,一二十个炮眼同时引爆,方能炸开约80厘米厚的岩层。紧随其后的是排险——钢钎撬动危石;运渣——靠手推车一车车清运;浇筑——以角钢为筋骨,浇筑混凝土加固洞壁与穹顶。
沉积岩脆弱易碎,每一次排险都如履薄冰。
作为工程负责人,谭国富身先士卒。一次排险中,他耳畔突闻头顶传来“簌簌”异响,军人的敏锐让他本能地猛扑出去!几乎就在同一刹那,一块直径六七十公分的石头正好落在他方才站立之处!碎石飞溅,生死毫厘。
▲谭国富到白马山防空洞门口打卡。
“那几年,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谭国富回忆,落石、哑炮的威胁,如影随形。尤其遇到哑炮,他总是攥紧手电筒,摸向黑暗深处排查。“我在部队就干这个,有经验!”这份责任,是支撑他们向山腹一寸寸掘进的精神支柱。
向大山的肺腑挺进,全靠人力。由于缺乏经验,每月进度寥寥数米。苦干两年多,洞深不过数十米。后来,厂里请来了专业的施工队伍,进度才显著加快。一条近200米长的主坑道,如同地下巨龙,在岩石深处渐显雏形。
历时4年,防空洞终于落成。
洞体设计颇具匠心:入口处因山势较低,定为3米高、3米宽;深入六七十米后,山体渐高,洞体随之拓宽至5米高、5米宽,顶部一律修成坚固美观的圆弧拱顶。主坑道周围,还延伸出5条支洞,交织成一座功能完备的“地下迷宫”。
防空洞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工程设有两个入口,分别靠近公共通道与厂房。洞口设计十分隐蔽,保留原始山石作掩护,并安装了厚重的防爆门。一旦冲击波袭来,门扇会瞬间锁死;待气浪过后,又能自动弹开。洞内巷道两侧,开凿数个功能隔间,用于储备生活物资。
建设期间,厂里多次组织演习,四千余名工人及家属从容进出。这座因“面积宽阔、亮堂”而闻名的人防工程,一度吸引众多单位前来观摩。“在全省都排得上号!”忆及此,谭国富脸上仍洋溢着自豪。
它所严阵以待的战火,终究没有燃起。然而,当盛夏的溽暑炙烤大地,洞口便呈现一种久违而温馨的场面——竹椅、蒲扇、凉席,早早进场,男女老幼汇聚于此,享受着这天然恩赐的清凉。
2000年前后,宜昌市树脂厂完成改制,2007年,又变身湖北山水化工有限公司。老厂区原址建起了山水华庭小区,防空洞入口附近的原始山体结构因公共设施建设被部分拆除,洞门完全暴露于视野之中。
遵循人民防空“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宜昌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将这座承载历史的人防工程,精心打造成服务民生的白马山防空洞“山水洞天”。
2023年7月28日,“山水洞天”一期修缮后作为宜昌市首个防空洞纳凉点开放。2024年11月,防空洞关闭,进行修缮,至2025年7月17日,洞窟重新敞开怀抱,可同时容纳500人纳凉。
如今,厚重的防爆门已卸下历史使命,主洞的墙面、地面铺装一新。唯有抬头仰望,那一道道深深嵌入穹顶的缝隙,依然诉说着过往——那是固定山体的角钢被拆除后,混凝土留下的印记。
正是在这印记之下,老人们悠闲对弈,孩子们静心阅读,乒乓球、台球的撞击声清脆回响。社区提供免费饮用水,山洞深处还实现了免费Wi-Fi覆盖。最幽深处,更打造了“鄂西剧场”——夏日里,社区居民在此载歌载舞;平日里,它成为白马山社区活动的阵地。在这铭刻着峥嵘岁月的地方,后人学习着前辈们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精神。
漫步于清凉的洞道,谭国富驻足凝望。半个世纪前,他亲手点燃开山第一炮时,心中所系是战火中的庇护;五十年后,这浸透着汗水与信念的堡垒,却成了烟火人间的清凉港湾。“人民防空为人民,平战结合,就是在和平年代,把人防工程变成老百姓的洞天福地。”
来源:白龙岗纪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