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头景区
卫星图中,汾河在西山崇山峻岭中穿行至二库大坝的形象像极了一条青龙,而老龙头是指汾水在烈石山口出峡后进入太原盆地上兰至大留村段流域。傅山先生有《河涨》一诗描述了往日汾水出峡之势:“台骀犹敢怒,雷电总无劳。平地浮槎起,獶头五丈高。黄陵来烈石,白气冒波涛。对面兰村树,希微只沼毛。”
河涨时期,青龙就变成发怒的黄龙,所经之处,气吞山河。最近的一次河涨是1942年,致使汾河两岸从西村、向阳店至小东流的数十个村庄全部被冲毁,在之后数年内不得不迁址新建。
太原境内汾河上游过去属于阳曲县。旧《阳曲县志》有提到汾河两岸旧时堤坝、官渠等工事及烈石山、土堂山、汾河晚渡等景点,却从未提及“老龙头”。原来,老龙头一词的出现,正是源于1942年的洪水。洪水过后,为了保住家园,大留村人在村东筑起三道顶水坝,三道坝从西北至东南,相隔50米至100米,片石砌筑,水泥灌浆抹缝封顶,并用8号铅丝网络固定。在三道坝往南100多米,再筑一道东西向巨石坝。据说所用巨石重量每块约为一至两吨,坝长200余米,宽约5米,高丈余。通过这几道坝,将汾河由向南流强行改道为向东流,在此形成一个巨大的折弯。村民将这一工程称之为“扭龙头”,后人遂称这一区域为老龙头,又称三坝湾,是汾水出山后的第一湾。逼汾河改道后,大留村建有河神庙。巨石坝上原有汾河一坝管理处设的分水闸。今天汾河在三坝湾仍然保存着当年的弯度,但堤坝等建筑已经被汾河湿地四期工程所取代,成为今天老龙头公园的一部分。与公园一路之隔的大留古道观“玉皇阁”,据说早年也是为了镇水而建。
古晋阳著名的八景之一“汾河晚渡”,即指老龙头流域大留——翟村渡口。
傅山先生曾在一首《问渡》诗题记中写道:“连雨晚晴,步自泽村(后因苦于水患改称翟村,即今南翟村),西望原隰憧憧,不觉至河边问渡。”其诗为:“湿云花担开,夕阳射河淀。河柳浓无枝,檀栾带河譔。绿水千万团,瀼瀼窐西堰。歊蒸润大生,柔弱满秋甸。”
由这首诗不难想象出汾河当时的生态,让两岸村庄如同水乡一般。济渡便也成为沟通两岸的当务之急。大留——翟村渡口便是汾河入并后的第一渡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阳曲县志》记载:“汾水为东西往来要津,当日落西山时,河底沙土凝结,轮蹄步担临流竞渡,平稳无恙。”此渡口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河底沙土会凝结成坚实的“鳖盖沙”,可以承受轮、蹄、步、担的碾轧而不沉陷。因此,只要不是汛期,即可涉水而渡。想象夕阳西下,渡河者高挽裤脚,或荷锄挑担,或执缰扬鞭,临流竞渡,遂成“汾河晚渡”之生动景观。
虽然汾河发大水导致大留村西迁,河道亦多次向东或向西改道,但此处的古渡口功能一直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渡船,直至1970年在上兰至土堂段建成的漫水桥替代了渡口功能。但大留古渡口至今尚存有被称作“等堰”的一段土堰遗址(在今汾河湿地公园大留景区内)。传说傅山先生当年在土堂村居住时,常回西村去看望老母亲,在留村渡口的坝堰上等待渡船过河,后人为了铭记傅山先生的孝亲精神,就把这段土堰称作“等堰”。清顺治年间,傅山多在土堂居住,有《土堂怪柏》《土堂杂诗十首》等诗歌、书法和绘画作品存世,其中“高云拂崖出,澹气无空虚”“冬山静如睡,亦不废秀美。树外明一河,寒月与逶迤”都是描写土堂山及土堂村美景的。顾炎武亦有《寄问傅处士土堂山中》诗一首:“太行之西一遗老,楚国两龚秦四皓。春来洞口见桃花,傥许相随拾芝草。”
傅山曾在土堂大佛寺(净因寺)接待过西藏来的意空和尚:“有僧自西藏来,法名意空。一日予遇于城中,长发赤脚,语言瑰奇。予邀集大佛寺僧舍,待议茶,徐叩行藏,喜而应答,至晚待以饭,辞曰:‘实不敢瞒,僧绝食者十九年矣。’予甚异之,因穷研数天,饭不沾唇,乃知人世间果有异人也。”(傅山全书《二十三僧纪略》)
“北望烈石佳且奇,山之祠兮有灵祗”,是窦大夫祠中元至正八年(1348)“英济侯感应碑”中之句。宋神宗在元丰八年(1085)封窦犨为“英济侯”,故祠庙得名“英济侯祠”。窦大夫祠是上兰村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其建筑北依烈石山,汾河从山门前流过,故又名烈石神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字鸣犊)在上兰村和汾河一带防治水患、兴利除弊功德而建的。另有明正统元年(1436),由嘉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巡抚于谦撰文的《烈石祠祈雨感应碑》。
靠天吃饭的年代,若遇旱灾,地方官要亲自带着一众幕僚“斋沐致祷”于神祠。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兰村水厂、高干渠等水利设施,现二龙山上的高干渠遗址、大留村渡槽遗址仍然保存完好,述说着一段战天斗地的往事。而汾河东干渠与西干渠则杨柳交荫,穿城而去,不仅浇灌两岸数十万亩农田,其迤逦舒展的景致,亦能让浮躁的人心悄然沉静。
此外,汾水出峡不远处,位于上兰村西南与土堂村之间的汾河一坝,是汾河进入太原盆地的第一座引水枢纽工程。此坝亦称上兰村溢流坝,是汾河上最古老的水利设施,用的是最古老的垒石壅水分流法,此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窦犨治水的年代甚至更久远的台骀治水年代。
总而言之,老龙头的话题与水息息相关。走进老龙头公园,欣赏山光水色、花甸亭榭之余,了解一点儿人与水相生相克的历史,会让眼前的美景更加珍贵几分。
(作者 姜红莲,本文配图摄影 梁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