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洋淀景区有个商户老板拍视频喊:“咱们家不扎胎,免费停车”。网友却笑了:“这居然成了优点?”

一、从景区到商户,“不扎轮胎”成了宣传口号?
说实话,我看完视频后,我是有点哭笑不得。先是当地官方承诺“不扎胎”,没过多久,商户们又自己拍视频强调“咱们家不扎胎”。
对此,有网友认为:“扎胎是正常(普遍)的吗?不扎胎反而是一个首要保证条件来弦耀?怎么觉得怪怪的,心里不踏实。”

要我说,这一波操作看得人确实一头雾水:一个景区要靠保证“不搞破坏”来拉客,这到底是有多缺安全感啊?
要解开这个谜,得先看清楚白洋淀的“两层皮”。你看景区核心区倒是搞得像模像样,可20公里外的杨孟庄之类的村子,就成了监管盲区。上次“扎胎案”就出在这儿——游客不坐船就遭报复,说白了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土霸王逻辑 。
这种“景区像天堂,周边像战场”的怪事,全国不少地方都有。
丽江古城一杯冰淇淋标价9.9元,结账时变48元,监管说罚1万停业3天,结果人家照样开门做生意。游客被骗得没脾气,只能认栽。
二、为啥旅游乱象管不住?

新华网曾说得透彻:“乡村旅游火得太快,基层治理跟不上下游。白洋淀这些年游客暴涨,自驾游一多,村里的路不够用了,码头也挤不下了。”
可商户们还是各干各的,拉客的、宰客的,全凭“江湖规矩”办事。出了问题找不着人,投诉了也白搭。
更要命的是,这里面藏着一条灰色利益链。
就像大理那个导游,因为游客购物少,直接把50个老人扔在路边不管,有人晕倒送医了都没人管。这些人算得精明:坑一个是一个,反正游客下次不来了也没关系。
但他们算错了一笔账:现在的游客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你扎一次胎,人家拍个视频发网上,全国都知道了。
哈尔滨之前也出过退票风波,后来人家副县长亲自去现场道歉,连私家车都免费接送游客,硬生生把差评改成了好评 。
这里有个冷知识:景区的口碑崩坏,往往不是因为大事,而是这些“扎胎”之类的小动作。经济学上叫“破窗效应”——只要有一个人敢乱来,其他人可能就会跟着学,最后整个地方都不幸的烂掉。
其实鼓浪屿就是教训,现在提到那儿,多少人第一反应是“套路多” ?
三、根治这些乱象,有几点小建议

其实要根治这些乱象,办法倒是不少,就看当地有没有魄力动真格。
其一、对景区管理部门来说,首先得把“监控盲区”变成“阳光地带”。
成都洛带古镇搞的黑名单制度就很管用,6家违规商户被公开曝光,不仅在官网公示,还在景区LED屏滚动播放,一年之内不准撤销。白洋淀完全可以学这套,对扎胎、宰客的商户不仅要重罚,还要让他们在整个雄安新区旅游业都混不下去 。
其二、技术手段也得跟上。
比如是否可以采用套智慧景区系统,在重点路段装高清摄像头,能自动识别异常行为,发现有人撒钉子、划车立马报警。白洋淀要是在杨孟庄这类重点区域装上这些设备,再配上24小时巡逻队,看谁还敢动手脚 。
其三、投诉处理不能再慢吞吞了。
泰山景区的呼叫中心值得借鉴,24小时有人值守,简单问题马上答,复杂投诉1小时内响应,24小时给结果。白洋淀不妨也搞个“旅游110”热线,游客车胎有问题,打个电话就能调监控、查证据,48小时内必须给说法。
其四、至于商户们,与其拍视频自证清白,不如抱团搞个“诚信联盟”。
都江堰的旅拍商家就自发订了"七约",互相监督不宰客、不抢单,谁违规就集体抵制。白洋淀的船主们完全可以学这个,比如约定"宰客一次,全淀禁入",再搞个积分制,诚信商户能优先接团、减免管理费。
其五、多增加旅游体验感
更聪明的做法有吗?肯定是有的。比如把游客的注意力从“防坑”转移到“体验”上。
白洋淀的芦苇画、圈头村音乐会都是宝贝,商户们要是能搞个“非遗体验套餐”,让游客学编芦苇画、听渔民号子,谁还会老惦记着车胎有没有被扎呢?
讲到这里,我想起甘孜文旅局长那句“谁砸甘孜的锅,我砸他饭碗”。让我看到了当地对待旅游的霸气与底气。
四、结尾
说到底,做旅游就像交朋友。你总不能逢人就说“我不偷你东西”吧?得拿出真本事,让人打心底觉得:在你这里玩的舒服、玩的放心。
希望下次去白洋淀景区,听到的不是“咱们家不扎胎”,而是“咱这芦苇荡里藏着千年的故事,我来认真讲给你听”。
倘若真到了那个时候,景区才是真的说明把游客当成了朋友,而不是待宰的客。而“华北明珠”也才算是重新焕发了新的旅游生机与活力。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今日互动】对于“白洋淀景区承诺不扎轮胎”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白洋淀景区# #网友谈白洋淀“扎胎”事件# #跟着头条游白洋淀# #你觉得白洋淀景区的管理混乱吗#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河北旅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