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金牛古蜀道串起了一座座古老的城池,梓潼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这里是中华文昌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千年蜀道翠云廊的起点,这里有千年美食“梓潼三绝”,这里还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承载地。
2024年,梓潼县纳入四川省第二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被认定为“千年古县”。
01
千年古县的地名传奇
梓潼自公元前285年置县,2300多年来县名从未改变。
关于“梓潼”得名,出自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载,引《华阳国志》云:“以县东依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由于“梓林潼水说”成为流行之说,《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梓潼篇》中的地名记亦采用了这一说法。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要说梓潼,先从金牛古道开始。
金牛古道坐落于梓潼七曲山南边的水观音景区,现完整保留了数百米古蜀道遗址。
来到石栈道,从下往上看,像楼梯一样,一级一级的。李白《蜀道难》中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天梯石栈,指的就是这里。
“步步之艰,夷可送,险亦可送。头头是道,路放平,心乃放平。”在古蜀道上,从古亭“送险亭”的名字,可以看出梓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古时从这里北上长安,其路可谓千难万险,但从这里南下成都则是一马平川。
沿着古蜀道一路前行,便来到了瓦口关。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派张郃守瓦口关,刘备又派张飞来拒张郃。由于瓦口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想要直接进攻非常困难,张飞从百姓口中得知,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往梓潼山上瓦口关,便带着500轻骑通过这条小路攻上去,将张郃打得落荒而逃。
出于对张飞的敬仰,为了纪念他,后人在这里修建了关楼,取名为瓦口关。
踏着古蜀道一路向西,便来到了梓潼县卧龙镇。相传诸葛亮北伐曹魏途经卧龙山时在此安营扎寨,曾赞美此山犹如南阳卧龙岗,故名卧龙山。
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给这里留下了地名,400年之后的唐代,这里又有了另一种景致——千佛岩摩崖造像。
史料记载,卧龙山千佛岩摩崖造像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凿,造像所在巨石为白色石英砂岩,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雕刻精美,保存基本完整,是现存川内唐早期保存较为完整且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三国时期,蜀道是行军打仗的关键通道。而到了唐代,蜀道却发挥着另外一种作用。
一端是华美自信的长安,一端是物华天宝的蜀地。经济文化艺术在两者之间的古蜀道上高速穿梭,显出盛世气象,照亮了千佛岩造像的每一张脸庞。
02
千年古柏的绿色印记
与金牛古蜀道相伴而生、互为依存的翠云廊,则以另一种沉静、厚重的气质,浸润出千年历史的“绿色”印记。
翠云廊是分布在蜀道上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梓潼是千年蜀道翠云廊的起点,自古便有“三百里程十万树”的说法。翠云廊梓潼段现存中国最大成片纯古柏林700余亩,被誉为“古柏大观园”“森林活化石”。
在梓潼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一棵古柏王,树龄2300余年,树高24米,5到6名成年人才能合抱,虽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据传,古柏王是在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天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写过“蜀山兀,阿房出”,道出了秦始皇当年修阿房宫,伐光了蜀中的大树,导致百姓怨声载道。为了平息民愤,他不得不下令在蜀中大量种植柏树。这也是在翠云廊第一次大规模植树。
在梓潼,除了古柏王,还有各种造型奇特的古柏。如有九个头的柏树,被人们称作为九根柏,它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在长卿山,还有秀恩爱的古柏,两株树的上面是独立的个体,下面树根互相交错,留下了“恩爱夫妻心贴心、两树相连根缠根”的佳话,当地老百姓把这两株树称为夫妻柏,也叫鸳鸯柏。
在梓潼翠云廊,能见到如此多种多样的古柏,离不开历代的保护。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古柏保护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古时筑路只是把石块和泥土混合作为路基,时间一久就会松散垮塌,而种树是保护路基的最好方法,能固定泥土,避免水土流失。同时,古时没有导航,出远门只能靠路标,道路两旁整齐划一的树可让人不至于迷失方向,并能计算出大致里程。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古柏发挥着表道、护路、遮阳、计里程等多重作用。
在翠云廊,每一株古柏都是一个活化石,每一株古柏都有一段精彩的传奇。
03
千年文脉与一种精神
七曲山大庙被誉为“文昌祖庭”,是中华文昌文化的发祥地。庙内保存有元、明、清三代殿堂阁楼23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誉之为“古建筑博物馆”。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南宋年间。当时蒙古与南宋形成南北对峙的状态,孔庙所在的山东地处北方,虽然儒家文化未曾中断,但因蒙古未开科举而废弃。南宋依旧开科取士,在蜀地诞生的文昌文化便逐渐兴盛起来。元灭南宋后,朝廷为了巩固政权,恢复了科举,慢慢地也就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
如今的梓潼,建于南宋时期的七曲山大庙依然挺立,发源于七曲山的文昌洞经古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音乐活化石”,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梓潼还有千年美食三绝,即梓潼酥饼、梓潼镶碗和梓潼片粉。其中,尤以梓潼酥饼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时梓潼人就开始制作酥饼,传下“金樽美酒香酥饼,相如弹琴醉文君”的千古佳句,梓潼酥饼与梓潼片粉共同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梓潼更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承载地。位于梓潼的两弹城,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我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总部,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在此“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锻造了国之重器,挺起了民族脊梁。
04
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
古典与时尚碰撞,艺术与生活相融。梓潼千年古县历久弥新,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梓潼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锚定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深入挖掘梓潼“四个千年、一种精神”的文化底蕴,着力塑造“祈福七曲山 励志两弹城”文旅IP。2024年全年各类景区接待游客57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增幅均达到48%以上。
七曲山风景区以古建筑、古柏林、古文化、古蜀道“四古”享誉天下,颇受各地游客青睐。梓潼在“吃住行游购娱”上下功夫,按照在不影响景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采取“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维修一批”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旅游项目,提升景区知名度,延长游客游览时间,改变七曲山风景区过去半日游、过境游的现状。此外,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充分发掘古柏氧吧、生态农林、中医保健等独特资源,打造七曲山森林康养基地。同时,通过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蜀道故事,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研学旅游、蜀道旅游。
如今的两弹城,167栋历史建筑、7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万余件历史实物被完整保护,诉说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情景话剧《国魂》、红色剧目《英雄·丰碑》已走进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46地,并常态化开展宣讲,传递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蕴;年均40余万游客走进院部旧址区、两弹城博物馆、航天科技馆,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中,感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梓潼连续举办了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持续举办了鸭鹤岩油菜花节、石牛桃花节、宏仁采桑节、宝石樱花节、长卿龙虾节、许州蜜柚节、卧龙美食音乐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今年6月发布的《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报告2025》,梓潼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排名由2023年首次入榜的93位,上升至2025年第83位。
(涪江观察记者 刘晓东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