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济南西站,高铁列车如银梭般驶向全国各地;入夜后的印象济南·泉世界,万盏灯组映亮游客的笑靥,非遗市集的人流摩肩接踵。2023年,槐荫区跻身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4年,荣登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榜单。
作为京沪高铁“黄金枢纽”上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槐荫区正以“交通+文化+产业”的三维融合,重塑济南文旅格局。本期对话槐荫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揭秘一座“非典型旅游城区”如何以“枢纽+文化”为引擎,撬动全域旅游的杠杆效应。
枢纽之城:流量入口铸就“齐鲁门户”
“槐荫区的文旅发展,始于得天独厚的区位,成于四通八达的枢纽。”槐荫区文旅局长王颖介绍,作为京沪高铁五大始发站之一,济南西站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交通心脏,更是槐荫区文旅发展的核心引擎。1.5小时高铁圈覆盖4.1亿消费人群——这赋予了槐荫区“到槐荫来、从槐荫走”的天然集散功能。这里是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与中原经济圈的战略衔接点,是齐鲁文化、孔孟文化、山水圣人中华文化轴的交汇处,更是国家黄河战略东部交通动脉的起点。
依托这一“黄金枢纽”,槐荫区正全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游客集散中心。美悦云禧、皇冠假日等多家高品质酒店环伺周边,方特东方神画、印象济南·泉世界两大国家4A级景区近在咫尺,山东省会大剧院、省科技馆、山东国际会展中心等省级文化地标星罗棋布。它们共同构成了强大的“交通+住宿+文旅”配套支撑体系,让游客“进得来、散得开、留得下、玩得好”,为槐荫区文旅注入源源不断的客流与活力。王颖强调:“让每一位经停槐荫区的旅客,都能便捷地开启一段深度齐鲁文化之旅,是我们打造‘齐鲁门户’的初心。”
艺术活化:从“一院四馆”到全域舞台
依托省会大剧院、美术馆等高端文化设施,槐荫区引入保利剧院运营,全年举办高端演出300余场。2025年暑期,“打开艺术之门”系列活动上演30余场儿童剧与音乐会,同步在广场搭建“演艺+市集”消费平台,市民可边听《槐荫你好》主题曲,边体验戴记手绣非遗工坊,文化惠民与产业消费在此无缝衔接。
阜诚信东记商号旧址化身咖啡工坊,宏济堂药铺开设中医药康养体验馆,老铁轨旁搭建“商埠故事馆”沉浸剧场。通过“拐角民居微改造、历史街巷串珠链”策略,槐荫区打造10余处网红打卡点,并推出“阅读新商埠”研学路线,暑期吸引29个研学团1万余名学生。“文化不是标本,而是可触摸的生活场景。”王颖强调。
“文旅产业要做乘法,而非加法。”王颖以一组数据佐证:2024年暑期,印象济南·泉世界接待游客280.9万人次,街区相继举办荷灯节、啤酒嘉年华等23场活动,客流同比增长7.78%;方特泼水电音节带动游客量激增12%。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槐荫区独创的产业融合公式:印象济南以“清泉石上流”为主题,融合荷灯祈福、鲁味斋卤味夜市;方特借七夕推出情歌夜场特惠票,打造“光影烟花+非遗市集”CP。印象济南、方特两大国家级夜间消费集聚区构成“夜游双引擎”。
槐荫区,这片坐拥黄金枢纽的活力城区,正以其深厚的历史文脉、鲜活的非遗传承、独特的生态禀赋和前瞻的康养布局,在济南乃至山东的文旅版图上,打造一个集高效集散、深度体验、健康生活于一体的“新门户”样本。
文|记者 李希平 □ 李开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