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日雨水连绵,正是读书的好时节。
翻开阿来的《西高地行记》,那些关于西藏的文字如醍醐灌顶,瞬间唤醒了我对去年8月那趟西藏之行的全部记忆。
马丽华的《走过西藏》、俞敏洪的《我从雪域走过》,还有《笔尖下的西藏》中收录的名家散文,每一篇都如心灵回音,让我对那片神秘的雪域高原愈发眷恋。
时光如一位温柔的编织者,总是将痛苦的记忆化作轻烟,却把美好的片段织成锦缎,在心底越发鲜亮。
雨夜里,坐在都市的灯火阑珊处,听着窗外细雨敲打梧桐的声音,我想起了那片遥远的雪域——那里有着世间最纯净的蓝天,最圣洁的雪山,最虔诚的信仰。于是提笔记录这段朝圣之旅,从那趟Z21次列车说起,那是一条通往世界屋脊的钢铁天路,更是一条涤荡心灵的朝圣之路。
天路起点:一直渴望的高原情怀
2024年8月末的北京,暑意渐消的一个傍晚。当我们拖着行李箱走进北京西站候车大厅时,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知旅程的忐忑兴奋,更有对雪域圣地的虔诚向往。随着年龄渐长,走过了许多地方,看过了不少风景,但对那个遥远的世界屋脊,一直怀着难以名状的渴望,那是一种经历过人生起伏后对精神净土的寻求。
晚上19时52分,Z21次列车准点从北京西站发车。这趟直达拉萨的列车将在第三天上午11时36分抵达拉萨,全程39小时44分钟,途经石家庄北、太原、中卫、兰州、西宁、德令哈、格尔木、那曲等站。想到即将踏上这条钢铁天路,内心的激动中多了一份中年人特有的沉稳与期待。
华北平原:告别故土的温柔乡
列车缓缓驶出北京西站,一场渐进式的地理变奏就此开始。最初是熟悉的京郊风光:暮色中,一片片整齐的玉米田泛着金黄的光泽,如波浪般随风起伏。偶现的村庄里,白墙灰瓦的农舍掩映在绿树丛中,炊烟袅袅升起,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
河北境内,白杨林一排排整齐排列,泛着琥珀般的光芒。远处的小丘陵温和地起伏着,像是大地母亲柔软的怀抱。偶尔闪过的小河蜿蜒曲折,河面如镜,倒映着天边的云彩。这是我熟悉的华北平原,辽阔平坦,如一张巨大的绿毯铺展大地,承载着千万人的故乡情怀。
晚上22时30分经过石家庄北站,列车在夜色中继续西行。车窗外偶尔闪过村庄的灯火,温暖而静谧,仿佛在为远行的旅人送别。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话沧桑
次日凌晨0时18分抵达太原。
清晨醒来,窗外景色已然大变——我们进入了黄土高原的怀抱。
这里的土地呈现出独特的赭黄色,在晨光中显得苍茫而雄浑。连绵起伏的黄土丘陵被千百年的风雨雕刻出深浅不一的沟壑,如大地脸上饱经风霜的皱纹,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对这样的沧桑之美格外有感触,那些沟壑如同人生路上的沟沟坎坎,却也造就了独特的风景。
山西境内,远山层峦叠嶂,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近处的村落依山而建,窑洞式的建筑与黄土地浑然一体,展现着黄土高原独特的建筑风貌。田间地头,农人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的身影在金色的晨光中显得格外朴实而动人,让人想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诗句,那是一种质朴的生活智慧。
上午6时56分,列车停靠中卫站。我们下车活动活动。
进入宁夏境内,景色又是一番新气象。
这里的美是苍凉而壮阔的:远山层叠如屏风,色彩从深紫到浅蓝依次渐变;近处的梯田如大地的指纹,层层叠叠蜿蜒曲折,一直延伸到天际线。
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河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滋润着两岸的绿洲。
这种苍凉之美,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韵味。
河西走廊:丝路古道今犹在
中午12时19分抵达兰州,我们即将进入传说中的河西走廊。
列车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前行,两侧是连绵不断的祁连山脉,雪峰在蓝天下闪闪发光。走廊中的绿洲如珍珠般散布,杨树、柳树在戈壁中顽强生长,为这片苍凉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这样的景色,更容易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想到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想到那些在这条古道上留下足迹的先贤们。
甘肃境内的戈壁滩一望无际,砾石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芒。远处的雅丹地貌奇形怪状,被风沙雕琢成各种造型,有的像城堡,有的像骆驼,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神秘而壮观。偶尔可见骆驼队的身影,那些“沙漠之舟”在戈壁中缓缓前行,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往昔。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让人不禁感慨时光荏苒,文明传承的可贵。
青藏线上:世界屋脊的壮美序章
下午14时59分,列车抵达西宁站。
从这里开始,我们正式踏上著名的青藏铁路——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当列车驶入青海境内,真正的高原风光开始显现:海拔在不知不觉中攀升,空气变得稀薄清冽,天空也变得异常湛蓝,蓝得如被天水洗过般纯净,没有一丝云絮的遮挡。这种纯净,让经历过都市喧嚣的中年人格外珍惜。
青海湖是我们在青藏线上遇到的第一个重大景观。当那片碧蓝的湖水突然跃入视野时,整个车厢瞬间安静。这个被誉为“青藏高原蓝宝石”的高原咸水湖,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湖水蓝得深邃纯粹,从浅蓝到深蓝再到宝石蓝,层次分明,仿佛天神不慎打翻的调色盘。
湖的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此时正值八月,草色正浓,绿得发亮。成群的牦牛和藏羊在草原上悠闲地觅食,它们的身影在绿毯上移动,如同散落的黑白珍珠。远山如黛,层峦叠嶂,山顶的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白云朵朵,有的如棉花糖般蓬松,有的如丝绸般飘逸,在蓝天上缓缓流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高原画卷。这样的美景,让人暂时忘却了人生的烦忧,心境变得如湖水般宁静。
穿越无人区:昆仑山下话传奇
晚上19时13分列车到达德令哈,这里已是柴达木盆地的腹地。窗外是一片盐湖和戈壁的世界,夕阳下的盐湖闪闪发光,如同大地上的明镜。21时33分抵达格尔木,从这里开始,我们将进入青藏铁路最精华的路段——穿越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无人区。
昆仑山,这个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神话色彩的山脉,终于在我们面前展现真容。列车缓缓爬升,穿过昆仑山口时,海拔已达4767米。这里的山峰更加雄伟壮阔,连绵不绝直插云霄,主峰们如众神聚会,威严肃穆。有的山顶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圣洁;有的山体呈现出红褐色,被阳光照射时如同燃烧的火焰。站在这样的群山面前,人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形成强烈对比,这种震撼是需要一定人生阅历才能深刻体会的。
当列车驶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时,我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星球。这里是“生命的禁区”,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广袤的荒原一望无际,没有一棵树木,只有低矮的高原植被星星点点地散布着。远山如巨人般沉默伫立,山体呈现出奇特的色彩——有的是铁锈红,有的是土黄色,有的是青灰色,在不同的光线下变幻着神秘的色调。
偶尔可以看到远处的藏羚羊在奔跑,它们优美的身姿在高原上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那种速度与优雅的结合令人叹为观止。还有成群的藏野驴在远山脚下觅食,它们警觉而自由,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这种原始的生命力,让久居都市的中年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唐古拉山:世界屋脊的巅峰体验
列车继续攀升,经过楚玛尔河、望昆、五道梁等站,海拔逐渐升高。当抵达唐古拉山口时,海拔已达5072米,这是青藏铁路的最高点。这也是这趟列车的精妙之处,人在睡梦中已然翻越了5000多米的高海拔。 站在世界屋脊之巅,四周群山环抱,雪峰连绵,那种壮阔的美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经历过人生的高峰与低谷,再站在这样的地理高峰上,更能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与“天地之大,人生几何”的感慨。
山口处常年刮着刺骨的寒风,即使是八月,气温也只有几摄氏度。但这里的景色却美得惊心动魄:蓝天如洗,白云如棉,雪山如玉,草原如毯。阳光从云层中射下,在大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天神的画笔在这幅巨大的画布上勾勒着光与影的交响。
藏北草原:生命在高原绽放
翻过唐古拉山口,我们进入了西藏境内的藏北草原。这里的景色又有了新的变化:草原更加广阔,天空更加湛蓝,雪山更加圣洁。八月的藏北草原正值丰美季节,草色青青,野花遍地,红的、黄的、紫的、白的,如同天然的调色盘洒向大地。
成群的牦牛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它们那蓬松的长毛在风中飘动,如同移动的黑色云朵。牧民的帐篷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原上,白色的帐篷在绿色的草原上显得格外醒目。偶尔可以看到牧民骑着马在草原上奔驰,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令人向往。这样的场景让中年人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环境不同,但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是相通的。
第三天清晨7时44分,列车到达那曲站。从车窗望去,那曲河蜿蜒流淌,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的草原绿意盎然。远山如屏风般环抱着这片高原盆地,构成了一幅典型的藏北风光画卷。
抵达圣城:雪域高原的深情拥抱
从那曲到拉萨的最后一段路程中,窗外的风景在发生微妙而神奇的变化:雪山更加清晰,仿佛触手可及;草原更加广阔,绿色如海洋般波澜壮阔;天空更加湛蓝,那种蓝纯净得如同天堂的颜色。空气中仿佛有一种特殊的气息,那是高原特有的纯净与神圣,让人的心灵也随之沉静下来。
列车沿着拉萨河谷缓缓前行,河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两岸的柳树绿意盎然,与远山的雪峰形成鲜明的对比。偶尔可以看到藏族村落,那些白墙红顶的房屋在绿树掩映中显得格外温馨,房顶上飘扬的经幡在风中舞动,为这片圣洁的土地增添了浓郁的宗教色彩。
上午11时36分,Z21次列车准点抵达拉萨站。这趟历时39小时44分钟的火车之旅,沿途风景美得令人词穷。从华北平原的温润,到黄土高原的雄浑,再到青海湖的纯净、昆仑山的威严、可可西里的原始,每一段风景都是一首诗,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画。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近40小时的缓慢爬升,我们基本适应了高原环境,并没有想象中的强烈不适。这或许就是火车进藏的好处——让身体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让心灵有一段慢慢沉淀的时光。既能欣赏沿途风景,又能让身心都做好准备。
西藏的天格外蓝,那种蓝非常纯净与深邃。真正的西藏之旅刚刚开始,这一路的风景已经为我们的心灵做好了准备,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感受、去理解、去热爱这片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神奇土地。
(未完待续,下篇:初入拉萨的震撼与感动)
这个西藏游记系列记录了作者2024年8-9月间在“世界第三极”的精神之旅,用镜头捕捉天地间最纯净的光影,用文字书写一份来自雪域高原的情书。
来源:北京号
作者:梁慧芳-墨渊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