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渭河文化 打造文旅新IP
——专访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黄河旅游年鉴》执行主编占方
7月24日,渭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大会在渭河源头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举行。借此契机,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黄河旅游年鉴》执行主编占方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围绕《年鉴》编纂出版的背景、宗旨,以及备受关注的2025卷重点内容展开分享。
响应时代需求,助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谈及《中国黄河旅游年鉴》的编纂背景,占方表示,这是为了响应国家关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号召,助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自2003年起,我们就依托西北地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黄河流经省区,向全国推荐黄河旅游风情线。到了2016年,为了进一步联动流域旅游业,树立‘同饮黄河水、共铸黄河游’的意识,我们开启了推进黄河文化旅游‘一张图(中国黄河旅游手绘地图)、一本年鉴(《中国黄河旅游年鉴》)、一个报告(中国黄河旅游发展指数报告)’系列工程。”占方解释道,《中国黄河旅游年鉴》正是这一系列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系统梳理黄河文化旅游资源,为黄河文化的传播和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不做“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要成“带游客走进黄河的向导”
对于《中国黄河旅游年鉴》的编纂宗旨,占方有着清晰且明确的定位。“我们不想做一本‘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要成为‘带游客走进黄河的向导’。”
她进一步阐述,《年鉴》系统介绍了黄河干流、流域、文化、旅游、景观、民俗、非遗等内容,就是希望能让更多人深入了解黄河文化旅游的魅力。自2020年启动以来,《中国黄河旅游年鉴》已连续出版2023、2024卷,被自然资源部评为“资源中国荐读好书”,走进了国家图书馆等100家全国一级图书馆以及清华、北大、复旦等100多所大学图书馆,受到文旅部门、相关机构和广大读者的好评,成为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也印证了《中国黄河旅游年鉴》在传播黄河文化、引导旅游体验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聚焦渭河文化旅游,多维度展现渭河魅力
当前,《中国黄河旅游年鉴》2025年卷正在编纂中,而渭河文化旅游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占方介绍,2025卷将聚焦黄河地名、古镇名村、筑桥历史和渭河文化旅游整体解读,其中“渭河文化旅游”专题会重点呈现诸多丰富内容。
此外,首次绘制的《渭河旅游图》也将成为2025年卷的突出亮点,它将掀起对渭河干流与支流旅游全面推广的高潮,为游客提供更直观、便捷的旅游指引。
占方表示,2025卷《中国黄河旅游年鉴》还将创新引入手绘旅游图、绘画渭河文旅故事等形式,增强其“可读性”与“故事性”,打造权威内容IP,让更多人了解渭河、走进渭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