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半年,火爆全网的“甲亢哥”在中国旅游的经历冲向热搜同时也火爆了国内外的社交媒体平台,实际上从去年开始都已经有许多外国人拼命地涌入中国,比如韩国大学生准备在中国过周末,泰国人遍布重庆的街道。
但是中国入境游在亚洲和欧洲却呈现出不一样的现象,一边境外银行卡消费额暴增八倍,亚洲游客蜂拥而至;但另一边欧洲顶级航司悄然削减赴华航,这并非市场失灵,而是地缘变动,正使中国入境游的情况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是什么信号?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钱包说了算?
首先提出要来中国旅游的是来自周边的亚洲近邻,随着中国对47国单方面放开签证,这个举措带来的红利,最先遍及了地理上最近的邻居们。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上海口岸的入境人次直接翻了几倍,其中免签入境的人数更是飙升了近五倍,在北京,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增幅普遍达到了惊人的五六倍,这已经不是单方面的来中国旅游,“中国游”在外国已逐渐成为了一种浪潮。
对韩国游客来说,这种体验尤其真切,一个在首尔月薪折合两万人民币的白领,日常可能要为一碗五六十块钱的面条精打细算,可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他们的购买力瞬间被释放,夜市可以从头吃到尾,水果也可以尽情享用。
地域十分毗邻,政策一路开放,加上汇率带来的消费快感三者叠加,为亚洲游客的涌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短视频里张家界山上站满韩国人的景象,正是这股浪潮最直观的证明。
无形的“墙”
如果在亚洲市场展现的是本国人与外国人友好交流的热闹之地,那传统的欧美长途市场,则显得过分安静,去年全国入境总数比疫情前少了整整500万,这个缺口,主要就来自大洋彼岸。
即便是在外籍人士中最具人气的上海,今年前五个月欧美游客的恢复率也不到两成,问题不在于中国的吸引力下降,而是想来变得越来越困难,真正的障碍不是签证,而是距离本身。
自去年以来,澳航、英航、汉莎等国际航司,纷纷暂停或削减了来华航线,他们嘴上说会视情况恢复,但商业决策却反其道而行之,根本原因是地缘政治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可解决的经济问题。
无法飞越俄罗斯领空,意味着一条中欧航线要额外绕行两个小时,燃油成本激增20%,这是一笔谁都算得清的亏本账,停航止损成了唯一理性的选择,没有了便捷的直飞,再友好的政策,也难以说服一个普通的欧美家庭进行一场费时费力的长途跋涉。
“游客”变“居民”?
客源结构的变化直接改变了外国人在中国的玩法,一线导游们发现,过去那种几十人一辆大巴、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团,正在被三五成群的年轻散客取代,他们不再执着于在外滩或故宫的人潮中打卡,而是更愿意花一个下午,像本地人一样在苏州河边漫步。
或者在上海的梧桐区来一场深度的“城市漫游”,他们想看的,不再只是中国的名胜,更是中国的日常,而真正颠覆他们认知的,恰恰是这些日常,几块钱就能穿梭全城的地铁系统,一部手机就能搞定衣食住行的移动支付,甚至路边就能叫到一辆没有驾驶员的出租车。
这些在中国人看来习以为常的场景,对他们却是巨大的文化冲击,一位外国博主在深度体验后,发出了灵魂拷问:“这到底谁才是发达国家?”这种发自内心的震撼,比任何精心制作的宣传片都更有说服力。
这些新游客,也意外地成了中国形象的“宣传员”,有人在咖啡馆外留下笔记本电脑和现金做社会实验,一小时后分文未动,这个视频在海外直接引发了关于中国社会安全度的讨论,他们用亲身经历,有效地瓦解了部分外媒长期给中国塑造的刻板印象。
现在回头看,开篇那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消费的欲望由亚洲近邻的国家激起带动本国人进行“中国游”,航线价格的昂贵,则是地缘政治给欧美长途市场设下的结构性障碍,二者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中国入境游的新现实。
这场深刻的结构性重塑,对中国而言是机遇,它证明了中国对周边市场的强大引力,也催生了更真实的文化交流,但这同样有利有弊,开放的大门也考验着国家的安全防火墙,香港拒绝有“港独”背景的德国人入境,就说明了在接受世界的同时,也必须保持警惕。
中国入境游的下一章,故事线已然清晰,它不仅在于耐心等待地缘政治的改变,更在于如何服务和引导好这些已经到来的友好的外国人,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魅力。
信息来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