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白洋淀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胜境,“芦苇荡里荡轻舟,菱荷深处藏渔歌”的诗意画卷,曾让无数人魂牵梦萦。然而近期,景区外围接连发生的“扎胎”“抢客”等事件,不仅刺痛了公众的神经,更如墨点污宣纸,为这颗华北明珠的旅游形象蒙上了阴影。这些乱象的背后,既暴露了旅游市场治理的短板,更凸显出“刮骨疗毒”式整治提升的紧迫性。8月2日,雄安新区召开白洋淀旅游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现场会,恰如“疾风知劲草”,以雷厉风行之势为破局之路锚定方向,堪称一场涤荡尘埃的“及时雨”。
白洋淀之美,在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生态之韵,在于“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坐”的水乡风情,它不仅是雄安的地理标识,更是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城市会客厅”。但“舟车劳顿而来,满腹怨气而归”的遭遇,足以让再好的风景黯然失色。古人云“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这些看似局部的“小恶”,若放任自流,终将如“千里之堤”上的蚁穴,侵蚀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守护白洋淀的美誉度,既是对游客的承诺,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
此次现场会以“四不两直”方式直抵问题核心,彰显了“刀刃向内”的整治决心。会上提出的三个追问振聋发聩:发展旅游的基本要素支撑是什么?农业农村赶上时代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这三连问,恰似“庖丁解牛”,精准剖开了旅游发展的关键脉络,为整治工作提供了“靶向治疗”的思路。
发展旅游,当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要。白洋淀的旅游升级,需在守护“莲叶何田田”的生态本底之上,补齐硬件与软件的短板。当前,涉水岸线管理的“散”、配套设施的“弱”、服务水平的“乱”,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当务之急,在于构建“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的交通网络,让“舟楫便利”不再是旧时记忆;在于打造“宾至如归”的服务体系,让游客在文旅驿站中感受“春风化雨”的温暖;更在于以“科技赋能”实现智慧管理,让治理效能如“庖丁之刃”般精准高效。
乡村振兴,实为旅游发展的“源头活水”。白洋淀的村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载体,更是旅游富民的重要依托。“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推动乡村旅游“公司+农户”模式,既能让村民在“荷叶罗裙一色裁”的景致中共享发展红利,又能为景区注入“原生态”的乡土气息。深挖雁翎队红色文化、水乡民俗等内涵,方能让白洋淀的旅游名片既有“颜值”又有“气质”,实现“一村一品、一景一韵”的独特魅力。
基层治理,则是守护美景的“最后一公里”。“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旅游乱象的根治,离不开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周周看、家家到”的工作法,方能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抓实“三基”建设,让治理效能如“春雨润无声”般渗透到每个角落,方能筑牢“游客安心、商户诚信、社会放心”的坚实防线。
会上发布的“爱我白洋淀 我们在行动”文明倡议,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从思想根源上唤醒守护家园的自觉;而专项整治的“铁腕”与监管体系的“长效”,则如“文武之道”,刚柔并济守护旅游生态。正如古人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在顶层设计中探索特色路径,在创新模式中激活发展动能,方能让白洋淀旅游焕发持久生机。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白洋淀的旅游环境整治,既是一场需“猛药去疴”的攻坚战,更是一场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期待经过这场整治提升,让“白洋淀”不再只是地理名词,更成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旅游符号;让这颗华北明珠,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新篇,真正成为展示雄安高质量发展的“最美窗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