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基础
1. 资源禀赋与文化品牌优势
“千年一城”文化矩阵:渠县拥有全国唯一的城坝遗址(古賨国都城)与7处汉阙群隔江相望,形成秦汉文化时空走廊。城坝遗址作为川东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出土汉砖、瓦当、水路津关遗迹等文物数以万计,其中汉代水井、车辙印等实物印证了秦汉时期宕渠城的繁华。
非遗活化创新:依托刘氏竹编(国家级非遗)、三汇彩亭会等资源,渠县探索“非遗+文旅”模式。例如,刘氏竹编在马来西亚国际手工艺节引发关注,本土打造的“賨人里”商业街通过竹编艺术展陈、川剧坐唱等吸引年轻游客,2024年春节假期游客量同比增长115%。
2. 业态融合与消费升级
六大融合模式实践:
“文化+赛事”:龙舟赛、马拉松赛事带动消费,2025年“五一”期间賨人谷“寻宝活动”游客量增52.9%;
“农业+文旅”:黄花采摘节等“花样经济”拉动农产品销售。
“数字+文博”:汉阙文化博物馆运用裸眼3D、全息影像技术还原汉代街市,游客量较改造前翻倍。
夜间经济与两江四岸开发:依托渠江水系,打造川东北最大滨江湿地公园和夜间经济综合体,“五一”期间财富中心通过“夏装时装秀+消费券”活动,客流量达平日2倍。
3. 政策赋能与项目支撑
城坝遗址公园引领:计划投资60亿元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核心区、乡村联动区、文旅开发区三大板块,涵盖模拟考古基地、賨文化小镇等30余节点。
重大项目签约:2020年集中签约巴賨时光文化公园、两江四岸夜游综合体等11个项目,总投资225.8亿元,推动“忘忧渠县”品牌建设。
表:渠县文旅融合核心模式及成效(2023-2025)
| 融合模式| 代表项目/活动 | 经济效益 | 文化赋能亮点|
| 文化+数字文博 | 汉阙文化博物馆升级 | 2024年春节游客增115% | 裸眼3D还原汉代街市 |
| 农业+文旅 | 黄花节 | 农特产销售占比30% |
| 赛事+文旅 | 龙舟赛、賨人谷寻宝活动 | 2025年“五一”景区收入增39.5% | 非遗盲盒打卡互动 |
| 夜间经济+水文化 | 两江四岸灯光秀、夜游船 | 财富中心“五一”客流达平日2倍 | 融合汉潮文化主题 |
二、当前发展瓶颈与不足
1. 核心吸引物能级不足
- 城坝遗址仍处于考古和基建阶段,尚未形成5A级景区实体体验。对比三星堆、金沙遗址,其旅游转化滞后,2023年游客主要集中于文峰山、賨人谷等次级景区,遗址区接待量仅占全县8%。
产业链条短促:过夜游客占比不足30%,二次消费薄弱。如撒欢乐园“摸鱼活动”虽火爆,但餐饮、住宿配套缺失,游客平均停留仅3小时。
2. 基础设施与区域协同短板
交通网络割裂:城坝遗址与汉阙群隔江相望,但跨江观光廊道未贯通;景区间公交专线覆盖率低,自驾游客占比超70%,散客可达性差。
智慧化水平低:“一部手机游渠县”平台功能残缺,预订、导览、支付未整合,2025年“五一”汉阙博物馆仍现排队拥堵。
3. 文化转化深度不足
- 非遗资源利用停留在节庆展演层面,缺乏常态化体验场景。如三汇彩亭会年展演仅2-3次,未形成文创产业链;刘氏竹编国际获奖,但本地旅游商品转化率不足15%。
巴文化IP未全域贯通:城坝遗址的“賨人文明”、汉阙的“石质汉书”文化符号分散,未能串联成主题线路,游客认知碎片化。
三、未来发展优势与前景展望
1. 城坝遗址:巴文化探源工程的核心引擎
历史价值独一无二:作为全国兼具巴人船棺葬、汉代津关遗址的考古现场,其“郭家台城址”“平邑里民俗村”等节点可打造沉浸式考古研学基地,填补巴蜀文明旅游空白。
政策与资本双驱动:纳入四川省巴文化高地建设战略,2023年获国家文物局保护规划批复;60亿元投资中45%用于文旅开发,拟建遗址博物馆、賨文化小镇,目标2027年创5A景区。
2. 百里渠江:农林文旅融合的黄金水道
生态与经济带叠加效应:
“水韵宕渠·百里画廊”示范带:串联柏水湖湿地、賨人谷森林公园,规划风洞子航运枢纽,开通水上巴士,实现“一江两岸”观光;
农文旅融合经济带**:沿江布局黄花种植园、竹编非遗工坊,开发“农耕体验+非遗手作”乡村旅游,联动乡村振兴。
夜间经济深化:依托两江四岸项目,建设灯光秀、汉潮主题夜市,复制“忘忧岛”酒文化体验区,延长消费时段。
3. 战略机遇与区域协作
双高铁红利:西渝、成达万高铁开通后,渠县将成为川渝陕结合部交通节点,1小时覆盖重庆、西安客源市场。
巴蜀文旅走廊融入:联合达州罗家坝遗址、重庆三峡文旅集团共建“大遗址”联盟,推出“巴人迁徙”“汉阙密码”跨区域线路。
表:城坝遗址与百里渠江经济带重点项目规划*
| 项目板块 | 核心项目 | 功能定位 | 预期效益|
| 城坝遗址公园 | 津关遗址展示区 | 全国首个水路津关实景复原 | 年接待能力50万人次 |
| 模拟考古基地 | 青少年研学实践 | 带动周边民宿集群发展 |
| 百里渠江经济带 | 风洞子航运文旅综合体 | 夜游船+水上实景演出 | 过夜游客占比提升至40% |
| 江畔黄花农旅园 | 观光农业+忘忧酒工坊 | 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超50% |
四、深化发展的实施路径
1. **锚定“世界巴賨旅游目的地”目标**
遗址公园5A创建攻坚:2025年完成郭家台城址展示区开放,配套VR古宕渠城复原体验;联合省考古院推出“考古盲盒”等文创。
水陆廊道贯通工程:建设汉阙—城坝跨江索道,开通渠江水上巴士,实现“岸上访阙、江中观城、登岛探源”立体游览。
2. 科技赋能与文化活化
全域智慧化升级:整合“吃住行游购娱”数据至“忘忧渠县”APP,植入汉阙AR导览、非遗手作预约功能;在遗址公园部署AI讲解机器人。
非遗生活化转化:设立流江社区非遗中心(2025年建成),开发竹编时装、呷酒盲盒等商品,目标旅游购物占比提升至25%。
3. 区域协同与品牌营销
共建“大巴山遗址联盟”:联合城坝、罗家坝、三峡博物馆推出“巴人密码”联票,开通万州—渠县—达州文旅直通车。
超级IP全球化传播:制作《古国宕渠》数字纪录片,在高铁沿线投放“阙里賨都,忘忧渠县”形象广告;申办国际巴文化论坛。
结语
城坝遗址是渠县文旅的“魂之所系”,百里渠江则是“脉动之所载”。随着县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决定》的落地,渠县有望通过“考古遗址活化+农林水生态赋能”双核驱动,破解当前文旅碎片化、浅层化困局。
未来五年,一座以“阙里賨都”为标识、集考古研学、汉潮体验、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巴蜀文旅新地标将强势崛起——这里不仅再现賨人“剽悍乐舞”的文明基因,更以“忘忧”之态,为长江上游文旅融合提供“渠县方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