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大窑文化遗址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石器制造场,战国时期建云中郡,北魏时期建盛乐城,辽金元时期建丰州城,明代建归化城(库库和屯),清代建绥远城。1928年为绥远省省会,时称归绥,1949年和平解放,1954年恢复原名呼和浩特。1986年,呼和浩特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大窑文化遗址、长城遗址、云中古城、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大召、席力图召、将军衙署、公主府等文物古迹是呼和浩特熠熠闪亮的足迹。今年1月,《呼和浩特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5—2035)》正式印发实施,为“北疆文化”品牌建设提质赋能,有效提升首府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国家一级馆4家
早在2023年,呼市文博系统推出“一院六馆”总分馆制。“一院”为呼和浩特博物院,将呼和浩特博物馆、公主府博物馆、昭君博物院、丰州故城博物馆等六大场馆纳入统一管理。目前,呼市现有国家一级博物馆4家,即内蒙古博物院、呼和浩特博物院、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馆。全市30家备案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65个,临展24个。今年端午节期间,呼和浩特博物院参观人数52442人次,同比增13%。
呼和浩特博物馆。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呼和浩特博物馆馆址为内蒙古博物馆旧址,建成于1957年。很多老呼市人会将这里亲切地称为“大白马博物馆”。
千百年来,昭君出塞的故事被不断演绎。昭君博物院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昭君墓,又名“青冢”,出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距今有2000余年。院内,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全馆展示了我国自先秦以来直至元朝时期以及满清时期历朝历代的和亲文化,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和亲历史事件为主要脉络,全面系统展示中国古代和亲文化的专题馆。
昭君博物院。
白塔、古城、驿道、星座
“车马喧嚣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是元初名臣刘秉忠当年过丰州时对于丰州城的描述。丰州故城博物馆里,万部华严经塔历经千年仍巍然耸立。悠悠碧空、千年古塔、塔铃阵阵,串起的是呼和浩特悠远绵长的历史记忆。一座白塔、一座古城、一条古驿道,见证着丰州城的兴衰变迁。
丰州故城博物馆。
五塔寺博物馆,地处玉泉区五塔寺后街。馆内,金刚座舍利宝塔,通高16.5米,整座塔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最下方的须弥座、中间七层的金刚座,以及上方耸立着的五座小塔。塔后,照壁存有三幅石刻图。“其中的蒙文石刻天文图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幅以蒙文标注的星座图,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有着重要意义。这幅图以北极为圆心,由内向外分别是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冬至圈和天南极圈……”原来,古人对星辰的研究由来已久。
五塔寺博物馆。
从漠南第一府到公主府
将军衙署博物馆,青城漠南第一府,自乾隆二年(1737年)绥远城建城至今,近300年的时间里,有74任将军在此任职。照壁上,“屏番漠朔”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走进庭院内部,曲径通幽,民国时期绥远省政府小礼堂旧址、味莼轩以及“澄园”;还有绥远城军政事务核心所在,其建筑功能完全按照古代官衙“前朝后寝”规制营建,并且以中轴线建筑为主,以两侧厢房、耳房为辅;从南到北,仪门、大堂、折房、文秘处、官房、印房、二堂、箭亭、客厅、三堂东厢、西厢……这座我国现存清代驻防将军衙署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文物遗址,向今人展示了绥远文化的历史价值。
将军衙署博物馆。
《绥远通志稿》载:“后枕青山,前临碧水,建筑与风景之佳为一方冠。”其中描述的即为和硕恪靖公主府,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王府品级公主府府邸,被誉为“西出京城第一府”。
公主府主体建筑布局为中轴对称,自南向北由前庭、两进四合院和后院组成四进五重院落。建筑以传统礼制文化为理念,融入皇家园林造景风格和北方各民族崇尚自然的生活习俗,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穿越在呼和浩特市各式博物馆之中,“品读”这座博物馆之城,由衷感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据悉,明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