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旺季想带孩子体验赶海,结果沙滩上全是人比贝壳多?
深圳民宿老板们把“内卷”玩出了新高度——4天往海里撒了2吨海鲜,直接让游客闭眼捡。
看似“壕无人性”的操作,背后是旅游从业者在生存焦虑下的极限突围。
这类人造体验究竟算贴心服务还是生态灾难,还真不能光看游客发的九宫格美照。
民宿老板们敢砸真金白银,说到底还是被暑期流量逼急了。
现在游客早就不满足于订房送矿泉水这种基础服务,既要打卡出片又要亲子互动,还得有社交货币能发朋友圈。
普通赶海挖不到货被差评,人工撒海鲜反而能制造“海鲜自由”的爽感,本质上和迪士尼往水池里撒金币让人捞没区别。
但海货不是塑料金币,青口贝死后腐坏、螃蟹残肢堆积,这些实际风险在网红滤镜里都被自动屏蔽了。
参考成都去年爆火的露营基地,大量人造萤火虫道具导致草地化学污染,前车之鉴可还热乎着。
说完全没生态影响就太天真了。
别看民宿老板说“五分鐘抢光”,潮间带生态链里的小型底栖生物根本来不及反应。
青岛某海滩2021年搞过类似鱼苗投放活动,三个月后潮间带甲壳类生物减少四成。
海洋大学研究员说得实在:“人工投放本质上是在测试生态系统的容错率,次数多了早晚要还债。”不过比起某些景区放生巴西龟的操作,至少这次撒的都是市场常见食用品种,风险等级还算可控。
这事最值得讨论的其实是体验经济的边界在哪。
重庆洪崖洞给游客发免费酸梅汤能上热搜,淄博烧烤凭小饼配葱爆火,说明游客要的不是多贵的赠品,而是被重视的感觉。
与其无脑拼撒海鲜的数量,不如学学三亚把赶海做成海洋环保课堂,既能玩得开心又涨知识。
民宿联盟要是能联合海洋馆搞个“捡十斤海鲜换潜水体验券”,不比单纯砸钱更可持续?
▲网友辣评实录:
“建议查查民宿老板前职业,撒货手法太专业,怀疑混过水产批发市场”
“带娃捡了三天贝壳,现在孩子以为大海是自助海鲜超市”
“支持卷!建议全国推广,明天就去海边开民宿”
“生态影响先不说,撒的螃蟹夹过三拨人这事怎么没人提?”
“不如晚上撒,白天退潮时死亡率太高,看着满地死贝肉挺膈应”
“既然要卷,下次直接撒帝王蟹,我自带高压锅住沙滩”
说到底,旅游业创新不能光靠“大力出奇迹”。
深圳这波操作至少证明市场认可体验式服务,但长期来看得在生态保护和游客惊喜之间找到平衡点。
听说已经有环保组织带着水质检测仪去蹲点了,下一季《守护海岸线》真人秀没他们我不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