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我省平均气温为16.0℃,这里夏日的凉爽天气与全国多地的持续高温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份独有的“清凉福利”加持下,青海省博物馆迎来了建馆以来最火爆的暑期,今年截至7月29日,青海省博物馆共接待游客462649人次,7月26日单日参观总人数达到11100人次,日均接待游客量达到9500人次,日均接待讲解达100批次左右。文创产品销售火热,周边餐饮、住宿预订量激增。这座承载着高原文明密码的场馆,正成为青海“冷凉经济”的新引擎,让游客在避暑中触摸历史,在清凉里读懂青海,了解青海省会西宁。
走进展馆,感受历史沉淀
8月2日10时许,青海省博物馆入口处已排起百米长队,来自陕西的游客王萌正举着手机拍摄博物馆建筑的全貌。“西安连续40℃高温,刷到西宁的天气就来了,没想到博物馆比景区还火!”她笑着晃了晃预约成功的截图,“听说这里有吐蕃时期的文物,特意带孩子来感受下高原文明。”
走进“青海历史文物展”展厅,凉爽的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感。在一件明代铜鎏金观世音菩萨立像前,讲解员正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文物背后的故事:“这尊菩萨像来自瞿昙寺,它融合了汉藏不同的艺术审美,也见证了六百多年前,瞿昙寺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发挥过的重要作用。”
展厅一角,来自上海的摄影师李哲正架着相机拍摄舞蹈纹彩陶盆。“在上海热得不想出门,来西宁既能避暑,又能拍这些国宝级文物,太惬意了。”他说,自己已经在青海待了一周,下一站打算去青海湖,“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地方的最好窗口,来了才知道青海的历史这么悠久。”
据介绍,为满足游客需求,青海省博物馆从8月3日开始延长开放时间,每天20时闭馆,每日预约名额提升至1万人次,讲解员队伍已扩充至24人,同时,引入AR智能导览眼镜、智慧手持终端讲解器等科技设备,构建起人工讲解加智能导览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我们本来是冲着‘冷凉’来的,却被青海的文化魅力留住了。”李哲说。
逛展就是“预习”,旅途更有底
8月2日9时30分,展厅里,讲解员正对着一群游客讲解舞蹈纹彩陶盆。“看着这圈手拉手跳舞的小人,五千年前的青海先民,已经会用艺术记录生活了……” “在课本里见过图片,没想到实物这么震撼。”来自广州的高中生周舟指着盆沿的弧线说,“老师让写篇关于中华文明多元性的论文,这舞蹈纹彩陶盆就是最好的素材。”周舟的母亲在一旁补充:“广州热得只想待在空调房,来这儿既能避暑,又能让孩子直观感受历史文化,比刷题有用多了。”
展厅角落,来自重庆的情侣王浩和林溪正对青海省的风景图片讨论着。“原来青海湖的形成和板块运动有关。”王浩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旅游攻略,上面用红笔圈出了青海湖、茶卡盐湖的位置。“本来只想随便逛逛,看完才知道,这些美景背后藏着这么多地理密码。”林溪期待着明天去青海湖,看看当地的岩层是怎么形成的。
文创商店里,北京游客赵先生正给女儿挑礼物。小姑娘举着一个舞蹈纹彩陶盆造型的冰箱贴不肯松手,他则拿起一本《青海历史简读》翻看起来。“带孩子旅行不能瞎玩。”他解释说:“先在博物馆听个大概,去塔尔寺时她就知道那些壁画讲的是什么故事了,去日月山时也能想起这里的历史故事。”
从“流量”到“留量”,避暑游新的打卡点
傍晚七点,夕阳为博物馆镀上一层金光,在博物馆广场上,非遗展示区内人头攒动,唐卡、骨雕、刺绣、藏牦牛奶酒、牦牛绒制品、窝窝药枕等非遗作品引人注目,15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全面呈现了海北民族文化脉络及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成果。“以前很少有年轻人喜欢这些,现在游客越来越多,很多孩子还想跟着学习唐卡和骨雕。”非遗传承人擦了擦汗,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博物馆火了,我们的非遗也有了更多观众。”
这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正是青海发展“冷凉经济”的秘诀。今年暑期,青海推出了“文化避暑游”线路,将博物馆、非遗工坊、古城遗址等串联起来,让游客在清凉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夜幕降临,博物馆周边的夜市开始热闹起来。烤羊肉串的香气、摊主的吆喝声、游客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来自广东的游客李婷坐在露天餐桌前,一边吃着酸奶,一边翻看白天在博物馆拍的照片。“在广东热得没胃口,在这里吹着晚风吃美食,回忆着白天看到的文物,这才是夏天该有的样子。”她说,自己已经计划明年再来,“带爸妈一起来,让他们也感受下青海的‘清凉文化’。”
当高温成为很多城市的“困扰”,青海正用凉爽的气候和深厚的文化,为人们提供另一种生活可能——在这里,避暑不是目的,而是感受文明的美好方式;清凉不仅是体验,更是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温度。这个夏天,青海省博物馆的热度,正是青海向世界发出的一封“清凉请柬”,邀请人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读懂这片高原的过去与未来。(记者 师晓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