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近日,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大理市正式获颁“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这一世界级荣誉,是对大理在洱海保护与湿地生态修复领域数十年如一日努力的权威加冕,更表明洱海之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已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瞩目与高度肯定。
大理融媒开设【守护湿地之美 共享诗意城市】专栏,全面展示大理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开展的工作,聚焦大理市湿地资源特点、保护管理的经验做法,展现湿地城市之美。今天推出:《9.58公里生态绿脉新生!洱海南部湖滨带织密国际湿地城市“生态网”》。
夏日雨后的下和湾湿地,水杉新绿欲滴,野鸭子划开涟漪,睡莲与海菜花在水中轻晃。抬眼远眺,“棉被云”正盖在翠绿的苍山上,底下洱海蓝得透亮。
岸边,晨练者慢走或拉伸,也有游人举着手机拍照留念,空气里满是青草、水汽的清新气息与欢声笑语交织,深吸一口,连时光都慢了下来……
下和湾湿地作为大理市洱海南部湖滨带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项目所涉及湿地之一,在历经改造修复后,从原来的荒滩杂地、污水淤积处,蜕变成如今水网交织、草木葱茏的生态乐园。曾经稀疏的植被成了各类生物栖息的秘境,淤泥沉积的水域重现清澈,倒映着天光云影。
如今,这里既是洱海的“净化器”,更是市民游客亲近自然的好去处,为大理市“国际湿地城市”名片增添了一抹亮色,尽显湿地之城的生机。
倪纯威
项目技术负责人
下和湾湿地修复改造,先以防污幕帘封闭区域,避免施工影响扩散至洱海湖区;再用水上挖机、清障船打捞死亡水草和入侵物种。随后又改造岸线微地形,破除塘埂连通水系,并用自然石护坡防风浪;另外,我们还通过环保绞吸船等设备清淤后,恢复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助力洱海生物多样性恢复。
大理市洱海南部(机场路至阳南溪)湖滨带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项目为山水项目,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洱海南部湖滨缓冲带区域,并涉及东西两岸。
东岸自机场路环岛至洱海龙湾生态城,西岸自阳南溪至全民健身中心,东西两段全长总计约9.58千米,总计红线范围内面积为61.84公顷,其中实施生态修复绩效面积总计为26.41公顷。
2023年7月底,该项目进场施工,东岸缓冲带以陆域植物群落的清理修剪与种植优化、植物的补植补种、道路边坡的加固为主;西岸缓冲带以局部区段的生境重塑、水位变幅区基底修复、水生陆域植被修复和人工设施的生态化改造为主。
目前,已完成下和湾湖滨带清表工作,满江片区及太和片区湖滨带边坡清表及平整工作,满江片区绿化用地整理及满江片区、太和片区陆生植被恢复,支撑实现了洱海全湖129公里环湖生态缓冲带的全闭合。
吴兴座
市洱管局副局长
洱海生态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统筹推进内源污染治理与生态系统修复。通过系统治理,洱海“湿滩湖”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未来将强化科技赋能,完善流域协同治理机制,持续提升洱海生态健康水平。
洱海的涟漪里,漾着生态的诗意;廊道的笑语中,藏着生活的暖意。随着洱海湖滨带生态改善、湿地景观优化,水质清了,风景美了,日子火了,这幅人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正徐徐铺展,成为大理“国际湿地城市”最动人的注脚……
记者:武文雯 赵志伟
编辑:陈丝华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