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时光流转,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黄山市黟县已不再以徽商闻名,宏村与西递的火热让“中国旅游强县”成为黟县的新名片。今年6月,迈点研究院发布中国县城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榜单,黟县获得历史最好成绩:全国第九。
随着2023年黟县东站的开通,黟县收获了一大批入境游客增量。2024年春节小长假,黟县全县接待游客超30万人,但过夜率仅占三成。为此,黟县正努力向内盘存量、向外拉增量,探索“流量”变“留量”的转化密码。
交叉小径与关麓
文化浸润,古宅焕发新活力
当传统古镇旅游还在纠结收不收门票,黟山脚下的文旅项目已悄然迭代——牛圈造餐厅、古村搭帐篷。
澍德堂·交叉小径的花园与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深谙,让游客从“走马观花”走向“深度沉浸”,需要用文化浸润,“房子是老的,但理念要新”。

澍德堂·交叉小径的花园 史云磊 摄
交叉小径的花园是由北京大学安徽校友会牵头打造的民宿,坐落于关麓村祠堂旧址。曾经破败的祠堂摇身一变,以“交叉小径的花园”这个博尔赫斯的小说名,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爱好者。这种吸引力来自别出心裁的设计:在中国的叠梁与西方的哥特式束柱共同构成的建筑骨架下,一层的祠堂大厅变身博雅空间,而二层的博尔赫斯图书馆则让暑期的亲子游客得以在休憩中浸润书香。
运营者坚持保留徽文化韵味,客房命名“陶舍”“稼轩”,内饰原木色调,“枣树餐厅”主打徽菜,处处体现徽州元素。酒店经理邹涛说,能来四五次的,认的是文化和理念。
与澍德堂的“小而美”讲究文艺氛围不同,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大而全”重铸新深度。关麓度假区项目负责人朱景荣直言:“黟县文旅发展理念还有待深化,产业深度不足。”为此,这个投资20亿元、占地2400亩的省级重点项目,正打造为“徽文化创新展示+旅居度假+亲子拓展+中医康养”的综合体。

关麓帐篷客民宿内景 史云磊 摄
“关麓村有千年历史,可光靠老房子很难留住人。”朱景荣说,黟县的西递、宏村虽有名,但游客住一天就嫌无事可做,“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在黟县待上两三天。”
于是,度假区走了“一站全包”的路子:一期有帐篷客野奢酒店、驴爸爸亲子乐园及关麓古村;二期规划演艺、会议中心、中医馆和康养社区。冬天有汤泉,晚上有沉浸式演出、小火车夜游……“游客半天逛西递或宏村,剩下的时间,就让他们在这儿撒欢。”朱景荣指了指田里的稻浪,“这些农田都租下来了,种水稻、向日葵、荷花,按季节换着来,得保住农村的样子,这样才有旅游价值。”
拾庭画驿
长进村子,让客人变身“村民”
“乡村民宿要长到村里去。”拾庭画驿创始人黄智勇坚信,民宿要与村庄共成长。
历经数年沟通与修复,2018年,石亭村破败的邵氏古宅以“拾庭画驿”之名重生。黄智勇视古民居为“奢侈品”,“每一栋徽派建筑都是私人定制,每一片雕花、每一块牌匾都是手工雕刻,独一无二。现在的工匠慢慢地失去了以前的技艺,以后怕是会拆古民居的工匠都找不到了。”
“不能把田园变公园,而是要认识到田园就是公园。”黄智勇认为,喜欢拾庭画驿的人,更多是因为这里开门见田。
为了让客人“待得住”,他把目光放在徽州本土文化的持续赋能上:大部分员工是村民,本地年轻人身兼数职,眼里“有光”,因为“不是为上班而上班”。“只有客人感受到员工的幸福能量,才像真正走进了村子。”

航拍石亭村
2018年起,黄智勇每年自己掏钱“回馈”村民,每年与村两委共同举办村民趣味运动会。在村子里的大会堂,黄智勇自己买了乒乓球桌免费给村民用,现在的大会堂每晚人声鼎沸,已经成为村里的活动中心和“情报中心”。到了春节,他还要办“彩灯文化节”,村民和客人一起,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举起30米长的龙灯环着村子走。
每逢运动会和彩灯节,石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龙总是特别开心,呼朋唤友,一起欢乐。他认为,村里引进投资项目,必须让村民共享,有获得感。
未来,黄智勇还想让村里的手艺人到民宿来做手工艺品,做多少卖多少,让收入都进村民自己的口袋。“我们要让即将消失的手艺人有展现的机会,把石亭原有的生活状态原原本本呈现出来,不是让他们表演。”
“我们向内求,让别人发自内心地肯定。”几年下来,拾庭画驿的回头客占到九成,有的客人一住就是四五天。

拾庭画驿民宿院内
黄智勇不着急,“慢”就是他的流量密码——口碑做起来了,每一位住过的客人都成了“村民”,成了推销员。接下来,他只想继续做大优势,让不了解石亭的人一步步走进来。他相信,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会爱上这里、留在这里。
潭口村数字社区
对接城市,与乡村主客共享
“传统旅游是一次性的体验式经济,民宿留不住客人,搞乡村振兴光靠这个不行。”作为项目操盘者,潭口村数字社区负责人杨光秉持着不破不立的思想:“农村没有物业公司的利益牵绊,正好能试验真正的共建共治共享。”
杨光的数字化平台“飞南轩”,把城乡资源拧成了一股绳。村民的闲置房产通过平台变成旅居客房,数字居民卡能管理资产。城里老人想来康养,线上就能订房,租金还能抵扣费用。“城乡的空间和时间能流动起来。”杨光说。

航拍潭口村 潭口村供图
积分制是社区治理的巧思。村民扫垃圾、卖农产品能赚积分,摄像头自动识别后发放,积分能换早餐、充电动车,还能在“皖事通”里抵扣燃气费、享超市折扣。积分高的村民,卖农产品优先、能领村集体福利,“以前评文明靠嘴说,现在积分一亮就清楚。”潭口村村主任金顺芳补充道。
城乡在这里实现了主客共享。城市老人来旅居,上海医保卡能用,长沙、上海的三甲医院能挂号,AI中医诊疗系统免费体验;村民在家门口卖黄山干菜、野蜂蜜,可以自己去旅居市集,或者托管给村委会代卖,不用再跑县城。城市带来了需求和资源,乡村提供了空间和服务,数字化平台让双方各得其所,共治共享。
杨光说:“风景只是背景,我们要成为的是康养旅居目的地,而不是途经点,要让客人留下来。”与传统旅游不同,潭口村的旅居不是简单的住民宿、看风景,而是通过治理创新构建“城市级服务体系”。在西递旅居中心,无人机配送咖啡、烘焙房飘出香气,让游客有接近城市生活的体验。
引入城市生活方式,更让乡村体验接轨现代。充电桩、净水机、自动售货机、咖啡机等现代化设施进入乡村,甚至还有无人机。杨光说:“村民不用羡慕城里,旅居者也不觉得乡村落后,大家乐意在这里一起生活,这才是融合。”潭口村盘活17处闲置房产,创造本地就业岗位,该模式正推广至乡镇和全县,如开发中的“自在谷”项目和西递旅居运营中心。
未来
“千宿百态”,成为文旅助推剂
地处皖南山区,黟县拥有绵延的黄山峰峦,也坐拥发达的新安江水系。而生态资源只是其一,黟县文化优势更强大。黟县县长曹文磊介绍,黟县立足得天独厚的“双世界遗产地”与4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资源,正全力推动文旅产业从传统观光向康养旅居深度转型,并以此为核心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

西递晨曦 东方IC
“生态立县、文旅富县、工业强县、创新活县、开放兴县,文旅富县是那个‘牛鼻子’。”曹文磊明白,文旅一个产业串联起的上下游链条就能盘活一个县的经济增量。现实中,黟县也把文旅当作首位产业,以文旅需求赋能绿色食品产业和关键产品制造业。
目标是“从旅游到旅居,从旅居到长居”。布局上,高奢引入金普顿、第六季度假庄园、东驿森林酒店等,中高端引入希尔顿、维也纳、建国、全季等品牌酒店,同步发展适合“银发群体”中长期居住体验乡村生活的旅居康养基地。
现有民宿形成“一宿一特色”,创新业态组合,构建“民宿+研学/康养/非遗/旅居/直播/农业”等“千宿百态”矩阵。强劲发展势头下,黟县2025年上半年旅游接待量811.42万人次,同比增长9.06%,其中过夜游客183.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1.04亿元,同比增长10.81%。
“现在大家更关注原生态、有创意的产品。宏村作为流量入口,现有的同质化业态要做减法,需要引入更多有特色、高品质的业态。”曹文磊介绍,未来,黟县要找到每个小片区的独特文化印记,打造传统村落的专属优势,比如南屏的官路文化、碧山的供销社印记等。“要把历史铭文翻出来宣传,再把一些历史工艺传承的东西,做成体验项目。”
黟县还将继续探索对接都市资源,以上海、合肥、南京、黄山市区为主要客源地,细化垂类创新,用多元的体验式文旅留下来往的旅客,打造“到此一留”的文旅新范式。
采访写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鲁静怡 唐泽楷
采写指导:新民晚报记者 李天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