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多地依然高温持续,暑期消费市场却逆势吹起了一阵“清凉风”。吉林省,夏季全域平均温度22℃,森林覆盖率超45%,依托大自然馈赠的“凉资源”,当地打造出消费的新场景、新卖点。
暑期,吉林松花湖度假区迎来了客流高峰。这里在冬季是许多滑雪发烧友打卡的目的地。但“滑雪场的夏天”同样解锁了不少新鲜玩法。
过去,“忙一季,闲半年”是滑雪场的行业无奈。如今,夏季里的滑雪场也不闲着。这个滑雪场是利用人防工程改扩建而成的室内越野滑雪场,不少滑雪爱好者来这里过“滑雪的瘾”。
在这里,不仅滑雪项目可以四季营业,吉林的特色自然景观——雾凇也冲破了季节的枷锁“上线”了,奥秘就藏在雪场打造的这个雾凇实验室里。检修工李海峰在这个暑期,多了一项任务:造雾。
雾凇的形成,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滴直径等关键数据都有特定的要求。室外的温度波动、游客的增多,都会让雪洞内的温湿度随之变化。一旦形成雾凇的特定条件有变化,雾凇就会凋谢消失。因此需要工作人员随时进行调节。
地处“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的吉林省,坐拥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冬滑雪”“夏避暑”,在这个夏天,一个个热闹的滑雪场正在撕掉滑雪场冬季专属的标签。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推广处处长 吴桐:吉林省正积极探索从“冬季爆款”向“四季常青”跨越的创新运营模式,活动体验多元,各雪场依托优质的山地资源开发山地运动、露营研学等项目,“避暑+运动+度假+文化体验”的复合型旅游消费新场景正在与广大游客共享22℃的夏天。
今年暑期,吉林的各大雪场忙着为游客打造新奇的反季体验,在长白山景区,天池水奔涌而下,大泉河常年不结冻,漂流、泡温泉,成了很多游客来到长白山景区,必须安排的避暑、休闲的行程。
吉林的清凉经济可不仅藏在山水里,前不久,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新民大街,历经140天的改造工期,重新面向游客开放。
新民大街开街后仅一周,累计游客量就超过了86.43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4.38亿元。
距离长春300多公里的集安市森林覆盖率83.01%,夏季平均气温22℃。到了暑假,来这儿避暑的游客越来越多。
这个露天影院紧邻鸭绿江畔,边看电影边乘凉,不仅是本地市民的专属“福利”,外地游客夜晚也喜欢来看场露天电影消夏。今年夏天,电影放映员黄永双已经放映了100多场露天电影。
靠着江景和凉爽的气候,当地建了一条旅游休闲街区,涵盖餐饮、住宿、购物等多种业态,进入暑期后,这里接待游客量超40万人次。
距离东北的白山黑水2000多公里,在北纬26度的贵州,夏季丰水期的黄果树瀑布以磅礴的姿态,打开了迎客模式。
当夜幕降临,距离大瀑布5公里外的陡坡塘景区换上了奇幻妆容。作为86版《西游记》取景地,这里通过全息投影、AI建模等前沿技术,将经典神话故事搬上瀑布舞台。游客们幕天席地,在凉爽的晚风中感受着美景和光影组合带来的新体验。
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也给奔着避暑来的游客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凉爽新体验。双河洞景区的溶洞群探明长度有430多千米,被称作“亚洲第一长洞”。每当夏天来临,外界暑气蒸腾,洞内却是恒温18℃的,仿佛是一座天然的“中央空调”。
在这里,游客可以纳凉,还能体验一下探险的乐趣。
在青海,夏季温度只有20多摄氏度的西宁也迎来了避暑的游客。位于西宁市的群加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79.32%,夏季平均气温仅在18℃左右,当地依托这份生态优势,打造了康养露营基地,错落分布在山野间。
城市里的酒店、民宿在这个夏天,也迎来了客流高峰,商旅平台数据显示,西宁市酒店业务在线旅游人次同比增长22%,酒店业务在线旅游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9.20%。其中主打“避暑+文化”的城市民宿占比超六成。
目前,西宁正构建“城市民宿+乡村避暑房+森林露营地”避暑体系,从6月以来,西宁市接待的避暑游客已经超过700万人次,旅游花费同比增长20%以上。
责任编辑:刘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