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百家文旅探秘徐州古建系列活动之十五
大同街下的隐秘历史:日本祖师会社地下银库



在徐州的城市脉络里,大同街和大同巷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历史文化的生动注脚。大同街最早被称为东门外大街,后因孙中山先生“天下大同”的理念而更名。它全长578米,西起彭城路,东至淮海东路,基本保留了历史格局,见证了徐州近现代的商业与社会变迁。大同巷则是大同街的一条分支,原本叫祠堂巷,1941年日军开通淮海路时被截断,如今仅存南段200多米。这里曾是徐州繁华的商业中心,汇聚了众多老字号商铺,如今,它既承载着老徐州人的回忆,也是城市更新中的文化符号,成为本地人和游客追寻历史记忆的打卡地。



在大同巷的历史深处,有一处鲜为人知却极具时代印记的存在——日本祖师会社地下银库。它隐匿于大同巷地下,是日军侵华时期经济掠夺与统治的特殊见证。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1938年5月徐州沦陷,这座城市陷入了长达7年的黑暗统治。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对徐州的经济控制,在此设立了一系列经济机构,祖师会社便是其中之一。祖师会社是日本在华设立的具有金融和商业掠夺性质的组织,其业务涵盖金融、贸易、物资管控等多个领域,旨在掠夺中国的财富与资源,为其侵略战争提供经济支持。地下银库作为祖师会社的核心设施之一,主要用于存放掠夺来的金银财宝、珍贵文物以及重要文件资料等。这些财富一部分来自对徐州本地商户、银行的洗劫,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强征、低价收购等手段从民间搜刮而来。银库的存在,是日本侵略中国、掠夺中国财富的铁证。



从建筑结构上看,日本祖师会社地下银库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军事防御目的。银库的入口隐蔽,设计极为巧妙,多借助周围建筑的掩护,难以被轻易发现。内部空间布局紧凑合理,采用坚固的砖石结构,墙壁厚实,顶部则用特制的钢梁和混凝土加固,以抵御外部的冲击和挖掘。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承受炸弹的轰炸,还具备一定的防水、防潮功能,确保了库内物品的安全保存。银库内部的构造十分复杂,宛如一座地下迷宫。除了主库之外,还设有多个小型的隔间和通道,各个隔间之间相互连通,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这些隔间用途各异,有的用于存放金银货币,有的则用来保管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通道则被设计成了多种形式,有的是直线型,便于快速运输物品;有的则是曲折蜿蜒,具有迷惑敌人的作用,一旦有人贸然闯入,很容易迷失方向。此外,为了防止被盗和破坏,银库内还设置了诸多机关陷阱,如暗箭、翻板等,给入侵者带来致命的威胁。




如今,历经岁月沧桑,日本祖师会社地下银库的大部分建筑已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仅存的部分遗迹也成为了徐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更是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奋发图强的精神象征。在大同巷的改造与保护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这一历史遗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银库遗迹的保护,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修缮和维护,使其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另一方面,也应该将其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资源,向公众展示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真相,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徐州全媒体联盟 文字 于文 摄影 陈留柱 李玉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