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立普村位于水城区勺米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15公里,东面与米箩镇接壤,南面与杨梅乡台沙村比邻,西面与玉舍镇玉舍森林公园相接,北面与勺米镇的俄戛村、梭沙村相连。该村地势为斜坡,左右两边的公鸡山和母鸡山高耸入云,中间形成深谷沟壑。
说起果立普村的公鸡山、母鸡山和石桅杆,当地百姓津津乐道。公鸡山在上,母鸡山在下,中间形成深沟峡谷,谷形如巨船,谷中有高峻挺拔的巨石,笔直向上,大概有百米高,五十米的直径,周围无路攀爬,石壁斑驳如水墨画,顶上有树木杂草,形似船上的桅杆,故名“石桅杆”。
两山高耸入云,人迹罕至,视野开阔,可望百里之外。站在公鸡山山顶,可以看见云南省宣威市境内;站在母鸡山山顶,可以遥望六枝特区城里。每到冬天,两座山顶常被大雾遮盖,下雪时,也常常先被大雪覆盖。关于它们的神话故事,要从唐朝时候的赶山鞭说起。话说,二郎神手持天庭神物赶山鞭赶南山,填北海,将中原大地的山赶往此地,形成高大的公鸡山和母鸡山后,实在赶不走,便气愤地将鞭子插在这里,砸出的坑就形成了这里的河谷,插起的鞭子就化成了石桅杆。公鸡山形似公鸡,从某个角度观察,有公鸡冠状,而母鸡山无冠状,形似母鸡。也有人说,公鸡山常有公鸡鸣叫,母鸡山上常有母鸡之声,遥相呼应,令人捉摸不透。山势四面俯冲而下,对着谷底的石桅杆流水,当地人把这种地势称作“群猪下山”或“万马来槽”。
从果立普村沙坝组顺谷而上,两边巨石林立,悬崖峭壁,有百米之高,狭窄处只够一人侧身而过。当地人说,没修通谷顶公路前,人们从此处到上面的果立普村石关口组,只有一条毛路爬上悬崖,特别是走夜路,膝盖和头经常被碰出血迹,驮东西的马儿最可怜,一不小心就掉落悬崖,葬身石桅杆下。走到石桅杆下,陡然可见一方宽阔平坦之地,“S”形环绕石桅杆,从各个角度仰视取景,有星形、圆形、月牙形的图样,空气清新,风景绝佳。石桅杆下被填埋了数十米,如今显得矮了许多。据当地人回忆,至今只听说有一善于攀岩绝壁的年轻人登上过石桅杆。
周围绝壁之上,还有众多洞穴,大小不一。据《水城故事》记载,1935年3月,中央红军第九军团2000多人,在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后为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明、政治部主任黄火青、中央代表王首道率领下,奉命完成掩护主力红军南渡乌江任务后,继续留在乌江以北牵制敌人。为策应主力红军进军云南,红九军团向西推进,转战黔西北毕节地区。4月19日,红九军团经董地到达茨冲,打开财主李培修、胡顺臣的粮仓,将粮食分给广大穷苦百姓,并处决了鱼肉乡里、横行霸道的税卡师傅犹少安。后经阿佐、法那、阿戛,行至米箩,在阿戛、米箩一带宿营。为了迷惑敌人,20日,红九军团分二路行进。一路由铜厂经杨梅、常明到野钟,从虎跳石(又名竹竿桥)渡过归集黄河(北盘江)。红军快进入水城境内时,国民党命令居住今玉舍镇地区的豪绅钱文达担任剿匪司令,带领民团在果立普村境内的偏岩洞(沙坝组顺谷而上,石桅杆下的绝壁上)修筑工事,设防阻止或歼灭即将路过此地的红军。此山洞最大,后被称为官家岩洞。不过,红军只派200人左右的小分队佯装成主力部队,经过果立普村下面的米箩一山头时,窥探钱文达等当地势力动向,经周密分析,作出不宜行军此地的决定。不过,由于钱文达的势力曾居住此山洞,导致当地百姓牲畜、财物常被霸占,给当地造成“单枪匹马,不敢进谷,进谷之后,不敢抬头”的心理阴影。如今,悬崖峭壁之上的官家岩洞,依然有石墙耸立,工事痕迹,只是很少有人能够爬上去。
从石桅杆旁的小路爬上去,是果立普村的石关口组。该组因组内有石关口的别致景观而得名。两个形状奇特的巨石,笔直挺立,如同钢叉,插在半山左右,中间只够一人侧身而过,而上公鸡山,从河谷上来,必经此地。关下有一巨石,形成印章之状,顶上生有巨大漆树。近年来,政府修筑了组组通公路,进入石关口组的道路并未经过石关口之间,而是从下面的印章山旁经过,令石关口和印章山保存完好,让路人得以全面观赏。
水城区融媒体中心撰稿 孙金贵
编辑 顾静玲
二审 邱洪兴
三审 汪靖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