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蹦极不用让人“心跳到嗓子眼”,而是系上绳索,在空中缓慢下降;爬山也不用怕“累到双腿发颤”,而是借助自动扶梯就能“一览众山小”;漂流不用体验“速度与激情”,穿上救生衣,戴上头盔,躺在河面上就能顺水漂下……年轻人为何热衷“窝囊旅游三件套”?其中折射出年轻人怎样的旅游观念?
(一)
这个夏天,“窝囊旅游三件套”如旋风般席卷社交平台,曾经被追捧的“硬核刺激”热度正在消退,主打“温柔体验”的“窝囊玩法”却异军突起,成为Z世代的心头好。“窝囊旅游”之所以爆火,其实是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
“菜”不是问题,“玩”才是刚需。想要欣赏山顶的景色,却要爬山2—5小时,甚至更久;想去体验一下蹦极的快乐,但常常又被从几十米高空自由落体的刺激劝退。然而,“窝囊版”项目通过降低门槛——缓降装置、自动扶梯、浅水平缓漂流等,让“又菜又爱玩”的人群也能安全体验冒险的乐趣,主打一个轻松又愉悦。
“窝囊”即人设,躺赢也出圈。某旅游平台调研显示,62%的年轻人将“能出片”列为体验选择的首要标准,远超“刺激程度”的占比。“窝囊游”自带话题性,有一种“自嘲式”的快乐,能获得极强的社交认同感和个性标签。当“社交货币”的价值凸显,“半吊子勇敢”也成了可炫耀的资本。于是,在刺激、挑战和“窝囊”之间,年轻人选择了“重在参与,舒服就行,姿势要帅”。
不费力的快乐,才是顶配松弛。躺在水上放空、坐电梯看风景,“这种不费力的快乐”都是对“内卷日常”的反向补偿,在快节奏生活下,“窝囊旅游”无疑是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价值的出口:追求“弱刺激”,更爱“治愈系”,放松开心才是生活的主旋律。在社交传播中,“轻松出片”比“极限挑战”更易出圈,窝囊漂流的“躺平姿势”、减速蹦极的“淡定表情”,自带反差萌的传播点,恰巧契合了年轻人反内卷、追求chill的需求。
(二)
在社交媒体上,“窝囊”早已突破贬义标签,这场被调侃为“窝囊”的旅游转型,从来不是消极的“躺平”,而是当代人对于自身情绪的积极回应。
这种“窝囊”是懂得“放过自己”的清醒。从以前的“朋友圈知道我来过”到现在的“我舒服了就行”,旅游画风突变的背后,是年轻一代对旅游的理解更换了赛道。“窝囊旅游”的精髓,就是把“对自己好点”当成最高准则,主打一个“没苦不硬吃”的松弛感。旅游从来不是“体能挑战”,也不是“任务考核”。与其做一个“旅游打卡机”,不如“躺得舒服晃得自在”,好不容易攒出个假期,不想再被行程表绑架。“窝囊旅游”不是真窝囊,是年轻人学会了“旅游自由”,不被攻略的“最优解”绑架,不被他人眼里的“值不值”裹挟,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种“窝囊”是卸下“征服欲望”的转变。过去,人们总以为“漂流要战胜最大落差才叫勇敢”“旅行要走遍所有景点才叫充实”,仿佛必须通过“征服外部世界”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而现在,年轻人在民宿里“躺平”看云,在浅滩上“窝囊”漂流,恰恰是在主动卸下这种证明欲。在《2025年可持续旅游报告》中78%的年轻受访者认为“可持续旅游”重要,他们在旅行中更倾向于以一种平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尊重自然与当地文化,不再将旅行视为一场征服的挑战。这种心态的转变,让他们能够以更轻松的姿态享受旅行,从旅行中汲取滋养内心的力量。
这种“窝囊”是“沉浸式慢游”的尝试。《2025中国青年旅游观察报告》显示,“沉浸式慢游”以55.3%的占比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旅游方式。这背后是旅游消费逻辑的根本性转变:从追求“量”转向追求“质”。当社交媒体将旅行异化为精心策划的视觉展演,当算法推送制造出千篇一律的“网红景点”焦虑,年轻人选择“窝囊”地慢游,实则是夺回体验的主权。它不是逃避,而是一种经过计算的“性价比”选择——用更少的奔波,换取更高质量的身心放松和更真实的在地感知,这种“深度在地”的探索,恰恰构成了旅行最本真的回响。
(三)
从“特种兵旅游”再到如今的“窝囊旅游”,人们对于旅游需求逐渐多元化,也给文旅市场带来新启示。
旅游价值重心,正从“挑战极限”转向“包容多数”。“窝囊旅游”的流行,本质上是大众对“旅游必须吃苦”这一旧观念的集体松绑。文旅开发不能再一味追求“高、险、奇”的刺激项目,而应更多关注普通游客的真实体力与心理承受能力。景区应主动设计覆盖全年龄段的温和型产品,如设置登山自动扶梯、浅水平缓漂流道、无障碍观景平台等,让老人、儿童、体力较弱者也能安全参与。这种“低门槛、高友好”的产品设计,不仅扩大了客群覆盖面,更体现了旅游服务的人性化本质,真正实现“人人可游、人人乐游”。
安全管理必须做到“软服务硬保障”。“窝囊”是游客的自嘲,绝不能成为管理松懈的借口。恰恰因为这类项目吸引的是追求放松、警惕性较低的群体,安全措施更需严密到位。景区必须强化设施日常检修、救生人员定点值守、客流高峰预警分流等基础管理,尤其在夏季水上项目集中期,更要杜绝“重运营轻安全”的倾向。同时,应通过清晰的导引标识、安全须知广播、现场工作人员主动提醒等方式,把安全防护做在前端,让游客在“躺得舒服”的同时,也能“躺得踏实”,真正实现“轻松不放任,休闲有底线”。
文旅创新不能盲目跟风,而需精准供给。“窝囊旅游”虽由Z世代带火,但其核心诉求——放松、舒畅、低压力,却具有广泛普适性。文旅从业者不能仅将其视为短期流量噱头,而应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偏好。例如,针对年轻人可强化“出片”场景与“自嘲式社交”体验,打造反差感打卡点;针对家庭客群突出安全与亲子互动;针对中老年群体设计节奏舒缓、文化沉浸的慢线路。唯有摆脱“千景一面”的粗放模式,依据真实游客心理和消费规律进行精细化运营和产品创新,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来源:济南宣传)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