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午10点过,位于水城区海坪街道的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彝族文化小镇早已人头攒动。
穿着绚丽彝族服饰的游客在五彩斑斓的文化墙前摆着各种姿势拍照打卡,笑语盈盈;特色小吃摊前更是热闹,嗞嗞作响的烤土豆、清爽解腻的荞凉粉,香气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吃货。摊主们响亮的吆喝声与游客好奇的询问声交织在一起,腾升起小镇鲜活滚烫的烟火气。
“现在人还不算多,等到下午才是真的人山人海。”漫步在彝族文化小镇的石板路上,贵州水城文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胡倩倩告诉记者,自从进入7月以来,景区游客量持续攀升。
图为:彝族风情小镇里游客如织。
作为中国首个以气候命名的城市,六盘水凭借夏季平均19℃的气候优势获“中国凉都”称号。在“中国凉都”金字招牌的加持下,近年来六盘水持续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致力于推动游客从“短期观光”向“深度旅居”转变,让凉都真正成为令人向往的“避暑桃源”。
离城区30公里的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自然也成为酷暑中游客心之所向的清凉世界。胡倩倩告诉记者,特别是从2024年起,景区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海坪彝族火把节迎来重大变革:首次提出“季”的概念,从“节”到“季”,从7月持续到8月,整整一个月的精彩狂欢,吸引了更多游客沉浸其中。
“今年海坪彝族火把季,已于7月18日正式开启,将持续燃烧至8月17日。”胡倩倩介绍,火把季采用“1+N”模式,除了开幕式当天的精彩表演,火把季期间,海坪彝族小镇每天都有特色活动、精彩不断。
图为:景区停车场里停满了旅游车。
白昼时分,热情的拦门酒、灵动的竹竿舞、古朴的土司婚宴,让游客沉浸于醇厚的民族文化盛宴;夜幕降临,火光跃动,游客与彝族同胞手拉着手,围着熊熊篝火踏歌起舞,激情在星空下尽情释放。火把季的强劲引力下,景区日均游客量稳定在3至5万人次,避暑经济热力四射。
这持续升腾的“热浪”,让当地群众稳稳端起了家门口的“旅游金饭碗”。千户彝寨的搬迁户梅毕长对此感触尤深。“进入7月,景区天天像过节,我们的生意也跟着红火!每天能有上千元的收入。”梅毕长笑着与记者分享。2016年,她从杨梅乡台沙村迁入千户彝寨,在海坪彝族风情小镇租下门面,经营起洋芋、凉粉和饮料等小吃生意。这两年,随着景区人气飙升,她的生活也如篝火般越燃越旺。
夜幕来临,小镇并未随暮色沉寂,反而迎来一日中最富生命力的律动。广场中央,巨大的篝火堆被庄严点燃,金红的光焰冲天而起,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腾的喝彩。
图为:游客逛风情街。
从“凉资源”到“热经济”,火把节扩容为“季”,不仅拉长了文旅消费的黄金时段,更深层的是撬动了游客的旅居意愿,周边民宿入住率持续走高。
当篝火渐熄,歌声暂歇。游客带着篝火的余温满足归去,梅毕长也收拾着摊位,盘点一日收获。火把季长达一个月的持续燃烧,不仅点亮了景区璀璨夏夜,更以蓬勃的“热经济”,照亮当地群众的美好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冰洁
编辑 尚宇杰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