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青城,天高云阔,敕勒川草原绿意正浓。
作为呼和浩特市2025年网络文化节的重磅活动之一——为期三天的“我在呼和浩特等你来”全国网络媒体行,在8月5日于呼和浩特城市规划馆落下帷幕。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成了此行最动人的“收官之笔”。
来自人民日报、光明网、中新网、澎湃新闻、中国青年网、黄河新闻网、新华日报交汇点等10家主流媒体的媒体人,带着满满的见闻和真挚的感动,围坐一堂,分享他们眼中的呼和浩特。

座谈会从澎湃新闻副总裁王鹏的“三个没想到”开始,并引起大家的共鸣。
震撼!在城市中心,竟藏着如此辽阔的敕勒川草原!
这几乎是所有媒体人在开始此次行程后的第一声惊叹。
座谈会上,澎湃新闻记者陈鑫露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我没想到城中草原可以这么广阔,甚至望不到边!”
而这就是王鹏副总裁的第一个“没想到”——“2010年我第一次来呼和浩特看草原,需要坐几个小时大巴去外地。而这次,就在城市里,我看到了敕勒川草原!还有小草公园那种充满‘荒野感’的设计,和伦敦的海德公园很像。”
这片“天苍苍,野茫茫”的城中绿洲,成了此行最亮眼的生态名片,彻底刷新了大家对“草原都市”的想象。
惊喜!科技创新,正在为这座北疆之城注入硬核动能!
这是澎湃新闻记者宋昕倩第二次来到呼和浩特,她感触颇深地说:“冬天和夏天,完全是两幅面孔,‘四季可玩’!更让我意外的是,这里不只是草原,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蓬勃的科技赋能,让它像一座‘生机勃勃、拔节生长的城市’。”
行程中的“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呼和浩特市数据应用实验室”、“呼和浩特低空经济产业园”以及“北斗应用产业园”,让大家深感意外。
王鹏副总裁的第二个“没想到”就是:“呼和浩特如此重视大数据产业和低空经济产业,这展现了呼和浩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魄力与远见。”走进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园区,大家触摸到了这座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劲脉搏。
温暖!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是流淌在街巷里的人间烟火与温情!
澎湃新闻记者陈鑫露表示:“没想到城市中的公园面积能有这么大,而且几乎是‘十步一公园’,居住在这里肯定幸福感很高。”而“幸福感”这个词几乎出现在每位媒体人的话语中。
王鹏副总裁的第三个“没想到”,道出了此行最深的触动:“没想到呼和浩特的人文温度如此绵长。”从“青城青寓”就业安居双驱动的政策温度,到“暖心面馆”里“青城好人”传递的凡人善举,再到街角巷尾、口袋公园里市民惬意的笑脸,1400多位“青城好人”的故事,让“幸福青城”不再是一个口号。
光明网内蒙古频道负责人赵海军也敏锐捕捉到了城市的吸引力:“车站、景点外地游客络绎不绝,这就是城市魅力最直接的证明。”
如何让青城故事传得更远?
带着满满的感动和思考,媒体代表们在座谈会上也倾囊相授,为呼和浩特的网络传播和城市形象塑造提出了真知灼见。
澎湃新闻副总裁王鹏:提出两点关键建议——不断提升报道质量,加强官方系统性、引领性、权威性的网络传播;持续关注网络生态治理,组建专业团队,定期进行系统培训。
人民日报记者赵景锋:强调系统性整合传播。选题策划要“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深挖城市特色发展坐标”;内容要“有用户思维,小切口讲好故事”;传播要“加强跨区域联动,让好故事走出去”。
中国青年网副主任刘尚君:聚焦青年故事。建议体系化报道“城市如何服务年轻人”,用小切口展现青年奋斗与城市活力;加强与融媒体的联动,让呼和浩特青年故事传得更广。
黄河新闻网记者周昱丽:感受到晋蒙的相似性,特别呼吁加强城市间联动,尤其是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互鉴与传播协同。
澎湃新闻内蒙古区域中心主任燕燕飞: 深感三天行程意犹未尽,13个点位不足以展现全貌,呼吁建立长效联动机制,持续邀请各方媒体深度探访。
听见声音,更要看见行动
呼和浩特市委网信办认真听取了每一位媒体人的心声和建议。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在回应中表示,媒体朋友们看到的敕勒川草原,是“生态决心的答卷”;低空经济产业园,是“创新胆识的注脚”;青城好人的故事,是“城市温暖的底色”。
未来,呼和浩特市委网信办将:
让“金点子”落地生根——认真研究采纳各位媒体的建议,特别是网络生态治理、青年传播、区域联动等方面。
聚焦“小切口”讲好“大民生”——镜头将更多对准街角巷尾的“微光”,讲述普通人可感可知的幸福故事。
构建长效对话机制——期待与各方媒体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欢迎大家四季常来,共同记录和传播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呼和浩特。
三天行程,十三个点位,一场座谈会。当各地媒体人的镜头和笔触聚焦呼和浩特,他们看见的不仅是敕勒川草原的辽阔壮美、科技创新的硬核脉动,更是一座城市流淌在烟火日常里的幸福密码。这“三个没想到”,是惊喜,是认可,更是“美丽青城、草原都市”最生动的注脚,等待你的亲身体验。
“我在呼和浩特等你来”——这声邀请,四季回响。期待下次,你会在青城的某个角落,遇见属于自己的那份“没想到”。
来源:网信呼和浩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