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贵州,凭借凉爽的气候吸引来浩浩荡荡的避暑大军。暑热人潮汹涌,如何使庞大客流“化整为零”而不致拥堵一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其实,这考题的答案早已写在贵州山水之间。贵州避暑资源并非贵阳独有,黔东南的苗寨鼓楼藏着千年故事,安顺的黄果树瀑布激荡着磅礴气势,六盘水的“19℃夏天”自带清凉滤镜,毕节的草海湿地栖息着灵动生灵……这些资源如星罗棋布,各有其美。各市州协同互补,引导游客不再仅聚焦贵阳,实现自然分流,既能减轻核心区的负荷,又能为全域带来繁荣。
使游客“化整为零”,关键在“补位”而非“内卷”。曾有人担心,各地争相推出旅游产品会引发恶性竞争,但贵州的实践给出了不同答案。比如贵阳主打都市休闲与文化体验,遵义串联红色旅游与生态风光,黔南则以喀斯特地貌和民族节庆吸引游客,形成了“你有我优,我有你特”的互补格局。再加之,游客避暑需求本来就多样化,有人寻山水之趣,有人觅文化之根,有人寻舌尖之味。每个地方都有拿得出手的“硬菜”和值得细品的“细节”,当游客能各取所需,自然愿意放慢脚步、深入感受,真正实现全省旅游的“美美与共”。
要让游客愿意“散开”,光有景点还不够,得有“留得住人”的业态。旅游产品设计需打通区域界限,推出跨市州精品线路;交通网络构建应实现无缝对接;景区营销更需整体布局,让游客知晓贵阳之外别有洞天。不久前,贵州省气象学会发布的“黔中凉韵·喀斯特山水避暑环线”“黔南凉途·秘境寻踪线”“黔北凉脊·史韵清风线”等气候康养和避暑旅游线路,就为全省协同引流提供了有力探索。当“避暑大军”如溪流般散入群山环抱,整个贵州的旅游生态才能如森林般葱郁繁茂。
分流不是疏散,是为了以更广袤胸怀拥抱每位远客。避暑大军入黔,是贵州旅游向纵深发展的宝贵机遇。各市州以独特魅力接住这“泼天”客流,既化整为零又聚零为整,贵州的避暑旅游才能真正呈现“大河水涨小河满”的壮阔景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