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说到 “文殊院”,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成都——那座坐落在成都市中心的千年古刹“文殊院”,是游客到成都必打卡的地标。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省会兰州,市中心竟然也藏着一座 “文殊院”。虽没有成都文殊院的赫赫声名,甚至连很多兰州本地人都叫不出它的本名,只知道它有个更顺口的昵称“左营庙”。
甘肃兰州的“文殊院”,隐藏在城关区山字石街的深处,距离省政府不过几百米。从车水马龙的张掖路步行街拐进一条窄巷,两侧是斑驳的居民楼,晾晒的衣物在头顶随风晃动,再往前走几步,一堵高墙突然出现在眼前,墙内隐约露出飞檐翘角——这里就是兰州“文殊院”了。
和成都“文殊院”的恢弘气派不同,兰州“文殊院”显得格外小巧。三进两院的格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依次排开,总面积不过几千平方米。香炉里的青烟慢悠悠地飘向天空,与远处居民楼的空调外机构成奇妙的对照。在这里,几乎听不到游客的喧嚣,只有偶尔响起的钟声和僧人的诵经声,让人忘了自己身处市中心。
兰州人其实更习惯叫它“左营庙”,这个名字藏着一段与左宗棠有关的往事。这座寺庙始建于明代,最初名叫“禅院”,到了清代经过两次扩建,一度香火兴旺。但清末年间,禅院因年久失修变得破败不堪。光绪初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坐镇兰州时,路过这条小巷,见禅院颓圮,便出资重修。由于当时左宗棠的军队营地就在附近(左营),当地百姓便亲切地称它为 “左营庙”,这个名字一传就是百年,反倒盖过了“文殊院”的现名。
兰州文殊院的“冷门”,连本地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那天我在附近遇到一位当地老街坊,他说:“我从小在这里玩到大,一直以为这就是个普通的老庙,去年才知道它叫文殊院。” 确实,比起兰州的中山桥、白塔山等热门景点,这里不太显眼,没有醒目的招牌,恐怕只有附近居民才知道,那条写着“山字石街”的巷子里,藏着这么一个清静之地。
兰州文殊院虽然规模不大,但历史上一直是这片区域的精神地标。明清时期,山字石街一带是兰州的商业中心,商人、手艺人都喜欢来这里烧香求平安;抗战时期,寺庙还曾作为临时避难所,收留过不少流离失所的人。现在,寺庙依然保持着朴素的传统,每天清晨和傍晚做功课,初一十五会有简单的法事,不收门票,也不卖高价香,香客可以自己带香来,也可以用寺里免费提供的细香。
对于喜欢人文探秘的游客来说,兰州文殊院就像一本被遗忘的旧书,翻开它,能读到兰州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里没有成都文殊院的网红光环,却有着更地道的市井气息;没有华丽的辞藻去宣传,却用一砖一瓦诉说着真实的历史。如果你逛腻了兰州的热门景点,不妨来这条小巷走走,在老槐树下坐一会儿,听钟声敲过,看光影流转,或许会对这座西北古城有新的认识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