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全国市辖区旅游研究报告2025》中,无锡市滨湖区以第33位的优异成绩跻身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行列。这份通过旅游发展水平、市场监管等6大维度32项指标严格评估的权威榜单,见证了滨湖的蝶变。如今,滨湖区蠡湖之光观景台已成为摄影爱好者追逐“太湖日出”的热门地标,太湖流域正在成为更多人的旅游目的地。
太湖烟花映出年味儿
2025无锡太湖烟花秀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
烟花点亮太湖鼋头渚的夜空,千帆竞发于太湖水岸——2025年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以水为魂,铺陈开一幅流动的东方画卷。倪妮乘一叶扁舟,掠过粼粼波光;清名桥畔,吴侬软语的评弹声声入水,以太湖的温婉为经,长江的壮阔为纬,串联起古运河的千年脉络,将“无锡充满温情和水”的城市意象,晕染给全球观众。
当镜头流转,陆锦花身着月白旗袍,于船头轻启《无锡景》。丝竹随水波荡漾,观众恍若步入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整场演出匠心独具,打破舞台桎梏:鼋头渚的天然山水化作“零度舞台”——白鹭惊飞芦苇荡,羽翼与无人机阵列共舞;蠡园青石径上,舞者持油纸伞,在灯笼暖光中翩跹若仙。
视线掠过太湖北岸的惠山古镇,非遗瑰宝悄然诉说着匠心:精微绣团扇上,丝线细若游丝(可至发丝的七十分之一);紫砂提梁壶,流转着千年东坡遗韵;憨态可掬的惠山泥人“阿福阿喜”,笑靥盈盈。从清名桥的桨声灯影,到鼋头渚的烟波浩渺,这泓穿越时光、涤荡工业尘埃的湖水,终于在春晚的华光里,映照出无锡“人与自然共生”的永恒智慧。此刻,太湖的桅帆正升向崭新征程,三万六千顷的碧波之上,倒映着一个民族对生态文明的千年求索与不息回响。
太湖的华丽转身
2007年5月底,无锡市饮用水源地惊现大面积蓝藻"水华",数百万居民遭遇严重水危机。"打开水龙头就闻到腥臭味,烧开的水根本没法喝。"市民张女士至今难忘那段日子。这场生态危机倒逼无锡市政府出台《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开启了以"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为核心的治太攻坚战。
无锡所辖太湖面积572平方公里,占太湖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142公里太湖岸线占比近三分之一,是太湖资源的核心承载地。面对蓝藻肆虐,市政府果断关闭沿湖300多家化工企业,同步实施《无锡市工业企业绿色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推动2000余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改造。"我们建立'河长制'责任体系,市级领导每人挂钩一条入湖河道。"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华介绍,全市累计铺设截污管网1200公里,建成28座污水处理厂。
2010年,"太湖之星"生态清淤平台在梅梁湖中心启动,这个重达2000吨的庞然大物像艘太空船,将湖底1.2米厚的淤泥吸起,经过脱水、生物降解后转化为有机肥。该工程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配套实施《无锡市生态清淤技术规范》。"清淤船每小时能处理800立方米淤泥,但整个梅梁湖清淤工程持续了整整五年。"市太湖办主任李华说。
在地处太湖北岸的贡湖湾,工程师们创造性地构建"水下森林"。市政府设立10亿元生态修复基金,支持科研团队研发波浪缓冲带技术。"最初三个月,80%的水草被风浪冲走,"项目负责人王涛说,"后来研发出波浪缓冲带才让水草成活率提升到95%。"如今这片84.5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每天能吸收2.3吨氮磷,相当于4.6万居民的排污量。
治理初期,部分村民对生态补偿政策不理解。市政府2013年出台《无锡市生态补偿条例》,对湿地保护、水源涵养等实施分级补偿。在大溪港湿地建设中,村民老陈的蟹塘被征收。"当时觉得断了生计,"他如今在湿地当管理员,"现在看到白鹭在芦苇荡里筑巢,才明白绿水青山真能变成金山银山。"这种转变背后,是无锡市连续17年每年投入30亿元治太资金,相当于全市财政收入的3.5%。
技术攻坚同样充满艰辛。市政府设立5亿元太湖水污染防治专项基金,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攻关。藻水分离站的输藻管线曾多次被蓝藻堵塞,工程师们研发出"脉冲式气水反冲洗"技术,将管线维护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45分钟。"那段时间,我们带着铺盖住在泵站,"新港藻水分离站站长张伟回忆道,"当第一滴清水从分离机流出时,在场的人都哭了。"
2024年梅雨季,太湖无锡水域首次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蓝藻密度较峰值下降78%。更令人惊喜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在鼋头渚观鸟栈道,摄影爱好者张明阳拍到了消失30年的黄嘴白鹭;在太湖国际钓鱼节上,钓友们钓起的花白鲢平均体重达3.2公斤,创下历史纪录。
生态好转带动了环湖经济转型。市政府出台《无锡市生态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马山半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老周转型成为生态讲解员,每月收入比打鱼时翻了一番;马山半岛的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90%以上。
站在太湖南侧的渤公岛上远眺,曾经的蓝藻重灾区已变成城市绿肺。市政府投资8亿元建设150公里环湖绿道,配备智能监测系统。退休教师陈霞每天沿着15公里环湖绿道巡查,"过去这里寸草不生,现在随手一拍都是壁纸。"她指着智能垃圾桶介绍,"这些'生态哨兵'会自动分类垃圾,还能监测水位变化。"这场跨越17年的生态保卫战,不仅重塑了太湖的水质,更重构了人与湖的关系。无锡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如今的太湖,正以碧波万顷的姿态,书写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夏天的太湖 人气旺盛
清晨六点,地处太湖北岸的贡湖湾湿地的木栈道已响起脚步声。上海游客小林背着露营装备和朋友抢占湖边最佳点位:“早就听说太湖的日出绝美,特意提前两天来住民宿。”不远处,“95后”桨板爱好者晓晓正调试装备,她所在的俱乐部今年夏天已组织20多场环太湖桨板活动,参与者超500人。
太湖的夏日热闹,藏在各个角落。鼋头渚的荷花展迎来日均8000人次,游客乘画舫穿行荷塘,听船娘哼吴歌;拈花湾的“夏日禅音季”每晚座无虚席,无人机表演与荷花灯海相映成趣;蠡湖岸边的“太湖市集”上,摊主王媛的“荷韵文创”摊位前总排着队,她手绘的荷花团扇、刺绣莲蓬香囊,都是用太湖水草纤维做的材料,“无锡文旅局帮我们对接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些文创既好看又有太湖味道。”
这份热度有数据为证:2025年1—6月,滨湖区共实现接待游园人数3506.12万人次,同比增长2.99%;旅游总人数1765.05万人,同比增长3.27%;旅游总收入195.02亿元,同比增长3.1%。而滨湖区再度入选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更印证了无锡环太湖旅游的吸引力——从“智慧太湖”小程序实时预约停车位,到新增的12条环湖旅游专线串联15个景点,再到由200多家民宿组成的“太湖宿集”,无锡正用细致服务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为了应对旅游热潮,无锡推出“智慧太湖”服务平台,游客通过小程序即可预约停车位、查询景区实时客流。“我们还开通了环太湖旅游专线,串联起鼋头渚、灵山大佛、拈花湾等12个景点,实现‘一票通乘’。”市文旅局副局长张敏介绍。
无锡用17年时间,完成了从“生态救赎”到“价值创造”的跨越。如今的太湖,不仅是“美丽中国”的生态标杆,更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当生态治理与文化创新同频共振,当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交织碰撞,这片碧波荡漾的湖水,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太湖传奇”。
文/焦萍
资料来源:无锡发布、无锡日报、无锡滨湖发布、光明网、江苏省人民政府、新华日报、新华网、无锡市人民政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