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各地不少博物馆提供延长开放服务,推出丰富多彩的夜间活动,以更好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满足广大公众精神文化需求。
自8月1日至8月31日(每周一闭馆),湖南长沙博物馆开放时间延长至20∶30(20∶00停止入馆)。8月1日晚,作为延长开放的首场特别活动,“魏晋风华·博物馆奇妙夜”在该馆亮相,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融合历史底蕴与创新体验的文化盛会。
活动现场,一段翩若惊鸿的汉服暖场舞将长沙博物馆变为沉浸式文化空间,将观众带入魏晋的浪漫意境。在这里,观众可以亲手体验岩彩画、漆扇的匠心,参与投壶竞技,丰富的互动体验让文物“活”了起来。在二楼特展厅,在琵琶演奏者与持灯舞者的引领下,观众在悠扬的笛声中步入“甘肃魏晋画像砖特展”,近距离观赏珍贵画像砖,并通过专业演员的情景表演、复原舞蹈、服饰妆造及古乐演奏,领略“宴饮图”“耕犁图”“采桑图”“乐舞图”等场景。尾厅外,一场融合古乐与现代元素的《胡旋舞》,让观众领略胡旋舞的魅力。此次“魏晋风华·博物馆奇妙夜”是围绕该馆新展“西北风来 塞柳长青”甘肃魏晋画像砖特展展开。展览汇聚甘肃多家博物馆的164件(套)珍贵文物,其中65件画像砖生动勾勒出1600多年前河西走廊古人“衣食住行”的生活画卷。
为确保延长开放服务高质量运行,长沙博物馆进一步充实服务力量,强化安全保障,优化预约流程。如安检升级为双机并行,每小时可通行2000人;增派人员疏导,设立剧场及团队快速通道以便错峰分流等。长沙博物馆馆长周慧雯表示,该馆将继续优化服务,推出更多精品展览,推动融合创新发展,为观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文化体验。
日前,2025年国家自然博物馆“博物馆之夜”开幕,活动将持续至8月15日。“博物馆之夜”期间,国家自然博物馆将每天18∶00—21∶00开放夜场参观(周二闭馆日除外),并以“光韵”为主题,举办多场活动。
活动期间,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楼体灯光秀”。该灯光秀以博物馆展楼为载体,以3D投影为呈现方式,以“生命演化”为主题,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恐龙王朝、哺乳动物崛起等地球46亿年场景生动呈现,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每周三、周六晚的主题讲解——“追光者”活动为对昆虫感兴趣的观众设置。观众可以在“昆虫世界”展厅听讲解员揭秘昆虫与光的奇妙联系,了解萤火虫如何传递爱的“摩斯密码”、飞蛾为什么扑火……探究昆虫利用光求偶、导航、伪装设置陷阱的神奇“智慧”。
皮影戏《哪吒闹海讲科普》则将科普知识与经典神话巧妙融合,小哪吒搅动“东海”揭示海洋环流秘密,龙王掀起“巨浪”暗喻板块运动,虾兵蟹将的“法宝”展现海洋生物适应性,民间传统艺术在科学知识助力下产生了新的魅力。
最新策划的“达·芬奇奇幻世界大冒险剧本杀”活动,每周日晚在“时空和鸣——解密达·芬奇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特展展厅举办。参与者可以扮演文艺复兴时期的角色,观察特展中的展品,寻找线索,破解密码,解开谜题。另外,科普剧《恐龙法庭之谁是小偷》在“恐龙公园”上演。该剧由国家自然博物馆戏剧班小学员演出,融入了古生物知识、食物链关系、化石证据等科学内容。“赛先生小剧场”也会在植物世界展厅内举办活动,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志愿者将通过游戏、戏剧、动手做,把抽象的科学原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玩得嗨的趣味体验。
为满足观众的“打卡”需求,每个开放日入场的观众都有机会得到“光韵之夜博物手册”。这不仅是一本参观指南,也是“寻宝图”和“星光收集册”,还有随机推出的“神秘荧光印章”,为参观增添惊喜与乐趣。孩子们最喜爱的夜宿活动也有所创新——用手电筒探索展柜的细节;体验记录生命演化的手作;在4D影院感受《海洋深深》的呼唤;聆听关于史前巨兽的睡前故事;参与有趣的夜间自然观察小游戏,之后,钻进在古爬行动物包围下的帐篷入睡,完成一场难忘的奇妙之旅。
此外,在北京天文馆推出的“博物馆之夜”中,科普团队精心设计了启航视听盛宴区、探索艺术共振区、仰望星际观测区三大核心活动板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推出八大主题活动。在中国园林博物馆推出的“博物馆奇妙夜”中,“星河共眠”“神奇植物”活动双线并行,观众可沉浸式感受园林的日与夜,感受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日前,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举办了其“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的第一期“青花瓷之夜”。多功能报告厅内,非遗传承人孙立新以“我的青花之梦”为主题,带来一场生动的青花瓷讲座。他深入解读了青花瓷核心原料“苏麻离青”的独特性,并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青花瓷作品,让观众从不同角度了解青花瓷作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的独特意义和文化价值。讲座结束后,《青花瓷》演出演绎了景德镇白瓷与“苏麻离青”相遇相融的动人故事。演出间隙,还穿插了“青花瓷寻宝”游戏环节,青花瓷小摆件、冰箱贴、明信片等“宝藏”,让拿到小礼物的观众喜笑颜开。
“小小探瓷家”互动活动同样深受欢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孩子们参观了宋元展厅,聆听了浮梁茶与青白瓷的历史渊源,了解了元青花的来历,并深入探知了镇馆之宝——“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的珍贵价值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随后,孩子们还亲手体验了创意瓷泥捏塑,在揉捏泥土的过程中,孩子们领悟了匠人精神,对陶瓷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统稿:李佳霖 参与采写:张玲、刘源隆、李佳霖)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