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青海之旅第15天
文/俞敏洪
今天是2025年6月2日,青海之旅的第十五天,也是这次行程的最后一天。
今天的所有行程都在西宁,而且都是朋友推荐的新文旅项目,因此塔尔寺等老的景点,就没有安排在今天的行程之内。其实,西宁的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河湟谷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四海文化和物品汇聚之地,不管是历史、宗教、民族还是文化,挖掘下去,丰富的内容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
上午,我们先去参观了青海省藏医药博物馆和藏文化博物馆。这是开馆不久的两个新馆,收集资料和物件的完整,让人印象深刻。藏医药博物馆的藏医外科医疗器械,十分精致完备,几乎可以和现代西医外科的器械媲美。
藏医学的发展,和中医有相通之处,以草药为主要治疗药物,但在外科手术方面,和中医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和中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不同,藏医学的解剖学十分发达,可能受益于天葬,要把身体进行切割处理这样的一个传统。
那几十幅医学唐卡,不少都是对于人体比较精确的描绘,尤其是那幅从精卵结合,到孩子出生的胚胎成长图,基本符合孕育的科学常识。人类的文明,始于医学,当人得病了能够医治,其他人也知道去照顾帮助病人的时候,文明就开始了。
随后,我们参观了藏文化博物馆。不管是藏医学还是藏文化,原则上心脏地带应该在拉萨,但青海省捷足先登,在西宁弄得有声有色,对传播藏文化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文化博物馆里,除了展示了青藏高原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和考古物品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几百米长卷的唐卡绘画《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这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主导,几百个画家参与完成的。宗者拉杰历时40多年,组织策划了这幅唐卡,上卷长618米,创作历时27年,于1999年被列入“吉尼斯之最”,下卷长410米,历时19年完成,2025年4月上下卷完成合体,现在在藏文化博物馆展出。唐卡内容集藏族历史、民间传说、宗教源流、医养文化于一体,进行了清晰的脉络分析,并集唐卡绘画艺术和流派为一体,创造出了这一传世之作。
我常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天命的,我们的努力,冥冥之中,都在为自己的天命服务。只有回头看,你才会明白此生究竟为何。当宗者拉杰开始长卷唐卡创作的时候,我相信他看到了自己此生的价值,并年复一年坚持,直到白发苍苍。
也许,他最初制作长卷唐卡的时候,还带有一定的世俗目的,但当唐卡画卷最终完成的那一刻,他和画卷一起,走进了历史和文化的永恒。
从藏文化博物馆出来,我们前往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这里是难得能够见到高原珍稀动物雪豹、猞猁等的地方。奚志农老师再次从玉树飞到西宁,专门来和我们一起看这里的野生动物。这里的野生动物不是驯养的,而是从大自然中救助回来的。这里也是野生动物救助治疗中心,为在野外受伤,失去独立生存能力的动物进行治疗救助。尤其是雪豹,是这里救治的重点。
我们在网红园长齐新章的陪同下,参观了已经恢复健康的雪豹“凌霜”、“凌夏”、“凌不服”和猞猁“花园宝宝”,然后专门去医疗中心,观察了网红雪豹“凌小蛰”的日常情况。这是一只在奄奄一息的时候被救助回来的小雪豹,现在已经基本恢复健康。我们通过监控观察了“凌小蛰”的一举一动,衷心希望它能够尽快回归野外。
随着人类在地球上占领的地盘和资源越来越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野生华南虎的灭绝,就是人类挤压动物空间的最明显例证。现在,不管是中国还是国际上,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越来越严格,但人类并没有退让出足够让野生动物自生自灭的空间。于是,近几年野生动物和人类生存发生冲突的例子也越来越多。比如在青藏高原,棕熊的数量明显增多,雪豹数量也在增加,就有了动物伤人或者吃掉畜养牛羊的事情。
人类如何和野生动物共生共赢,还有很多研究和改进的空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不能没有野生动物,也不能没有生态平衡。过去千年,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疯狂掠夺和对于野生动物的过度猎杀,今天到了还债的时候了。
午餐后,我们前往青海城市文化会客厅,这是沐寒老师创办的一个艺术中心。沐寒老师是在青海的上海二代,自己是音乐艺术家,写词、谱曲、演奏钢琴样样精通。他把上海人细腻的艺术品味和特有的外滩情调,带到了粗犷的西宁,在高原的朔风里创建了一片世外桃源般的艺术天地,这是一种坚守,一种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孤高。进入会客厅,你感觉好像进入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装修的格调带有上海滩的怀旧。沐寒老师收藏了很多世界各地的钢琴,其中不乏百年以上的无价古董。其中,王洛宾老师演奏谱曲的钢琴也在其中,我触摸琴键,似乎还能够感觉到王洛宾手指的余温。
沐寒在这里也进行钢琴销售和学生培训,同时开设咖啡厅、会客室、演出空间,为会客厅的可持续发展努力经营。我们在这里见到了盲人钢琴家铭铭。他是一位出生就失明的青年,今年17岁,在他奶奶和沐寒老师的帮助下,苦练钢琴,已经能够演奏不少复杂的钢琴曲,我们到达的时候,他正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在面对这个世界一片黑暗的时候,他把渴望和光明,融入了琴声之中,用琴声敲响了黑暗走向光明的大门。我热烈地鼓励他继续努力,并表态未来在北京,愿意为他办独奏音乐会。
离开会客厅,我们前往北川青唐城康养避暑小镇。这里已经形成了集商业、美食、文旅、康养为核心的城市和自然结合的综合体,一个很热闹的地方,依托秀美的北川河,波光潋滟,流水潺潺,山高水清,画舫凌波,绿杨依依,在海拔2200米的空间,呈现出了一派江南风光。夏天到这里来康养,既享受避暑的舒适,高海拔又能够激发身体细胞的活力,加上周边美食和服务设施比较齐全,既有城市的热闹和烟火,又有瞬间融入大自然的清净和幽美,确实是一处值得大家选择体验的地方。西宁,在大部分的眼中,就是一座单调的西部城市,但今天的西宁,其丰富多样性,也许值得你兴致而来,并且不会失落而归。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下南关,这是西宁的美食天堂,是体会人间烟火生活的最好去处。我常常觉得,如果一个城市没有美食街,这个城市就没有温暖的名片,就有一种冷冰冰,一种不近人情的无奈。不能想象南京没有夫子庙和秦淮河,成都没有锦里古街和宽窄巷子,西安没有回民街和大唐不夜城。要是西宁没有下南关,那些旅行的客人,如何安放自己饥渴的肉体和心灵呢,如何有力量继续背起行囊远行呢?于是下南关出现了一家家餐厅、一个个摊位,冒着热气腾腾的香味,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在喧闹声中找到了各自所需,在尝遍各种美食的过程中,心灵也到了滋养。谁说心灵不需要美食呢?你没有看到牡丹花之所以如此鲜艳,是因为根部需要大量的肥料吗?
我们徜徉在下南关,尝着各种美食,舍不得走,人间这样无忧无虑的美好,并不总是有的。我们的人生,基本都是负重前行。难得的放松,就像在沙漠中负重远行的骆驼,终于可以暂时卸下货物,在棕榈泉边悠闲踱步。至于明天,那是又一程走向远方的艰苦跋涉。
今天晚上9点多的飞机,我们就要飞回北京。在青海宾馆,我们举行了告别晚宴,一路上,几个不同的团队已经融合到了一起,有俞你同行、东方甄选、诞梵文化等团队,在艰苦的征程中,大家已经建立了珍贵的战友之情,互相之间敬酒拥抱,直至热泪盈眶。我也开怀畅饮,要不是因为晚上坐飞机,一定会一醉方休。亲爱的兄弟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我才能一次次毫无后顾之忧的远行。
今天是青海之旅的最后一天,感谢广大网友对我们一路的陪伴和鼓励,让我们不管山高水远,持续前行。我们的生命,因为和你们的连接而温暖;我们的步伐,因为有你们的关注而坚定。我们在一起,只有一个单纯的目标,就是为祖国的美好,为人民的幸福,鼓掌喝彩,同时尽微薄之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了祖国更好的未来,我们愿意持续努力!
各位朋友,让我们期待新的行程。再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