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夏天,成都平原持续高温,驱车一个多小时即达的崇州市龙门山、鸡冠山一带却常年22℃,成为千万级人口超大城市的“天然空调房”。如何把街子古镇、九龙沟、三郎陇海度假区、青城颐养中心、鸡冠山、琉璃坝、白云沟等这些崇州避暑板块串珠成链,让“凉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投资、可重复的“热经济”,是笔者近期的一些思考,现汇总如下。

一、资源禀赋:冷在温度,热在场景
1. 温度优势:崇州的几大避暑板块夏季平均气温22℃,湿度60%左右,是天然避暑胜地。
2. 场景多元:
• 古镇生活——街子古镇“白+黑”全时经济,夜游“流彩集市”,每年暑期接待游客破百万人次。
• 山水度假——九龙沟溪流、漂流、低空飞行节人气爆棚。
• 森林康养——鸡冠山95%森林覆盖率,大熊猫栖息地IP自带流量;琉璃坝、白云沟则是露营观星“无人打扰之境”。
• 医养结合——三郎陇海度假区、青城颐养中心已布局康养酒店、中医药养生、康复医院雏形初现。
二、痛点堵点:冷资源为何“热”得慢
1. 交通末梢:节假日九龙沟、琉璃坝“进山难”、停车难。
2. 产品初级:仍以“假日出行+农家乐”为主,人均停留0.9天、人均消费不足120元。
3. 季节失衡:90%客流集中在7—8月,“凉一季、闲三季”。
4. 要素分散:文旅、商业、康养、农业、体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IP和投融资平台。
三、总体思路: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数字赋能、全龄共享
一句话——“让凉资源成为365天热场景”,打造“成都西·旅居走廊”。

四、五项重点工程
(一)“快旅慢游”交通升级工程
• 轨道接驳:争取成都市域环线铁路青城山延长线预留街子站;开通“熊猫专列·崇州号”周末动车。
• 景景互通:实施“九龙沟—琉璃坝—白云沟”山地风景道+骑行绿道,配置分时租赁山地电单车。
• 停车诱导:新建多个P+R立体停车场,接入“天府畅行”小程序预约车位。
(二)“山居一卡通”产品组合工程
• 发行99元、299元、499元等多档“崇州旅居卡”,整合“住+泡+玩+康”四大权益:
①住:街子古镇精品民宿1晚/三郎陇海酒店套餐;
②泡:九龙沟温泉、云端无边泳池;
③玩:低空飞行体验券、鸡冠山研学徒步、白云沟露营位;
④康:青城颐养中心体检+中医理疗一次。
• 全平台预约:小程序+抖音+美团+携程……,打通“吃住行游购娱”一键下单。
(三)“数字孪生·旅居管家”工程
• 建设“崇州旅居大脑”,接入气象、交通、景区承载量实时数据,为游客推送“凉感指数”和错峰路线。
• 试点AI语音导览、智慧停车无感支付。
• 引入蚂蚁森林“崇州清凉公益林”,用户线上认领、线下种树,形成二次传播。
(四)“场景四季”全时经济工程
• 春季—山地赏花+熊猫研学;夏季—高山音乐节+水上运动;秋季—国风汉服周+红叶摄影;冬季—温泉+围炉煮茶。
• 打造“古镇医养+森林康养+运动慢游”三张名片,推动崇州创建“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市”。
(五)“金融活水”资本链接工程
• 设立亿元级“崇州旅居产业基金”,政府出资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民宿集群、医养机构、户外运动营地。
• 对引入国际品牌酒店、医疗医美机构的运营方,给予前三年地方经济贡献50%奖励。
• 对年接待过夜游客超1万人次的村集体或企业,给予每间夜10元流量补贴,鼓励做长产业链。

五、先行试点:九龙沟—琉璃坝“云端旅居走廊”
1. 新建悬崖栈道、星空木屋、滑翔伞基地。
2. 推出“22℃周末逃离计划”,吸引成渝、成德眉资及周边亲子家庭,人均消费突破300元。
3. 建立“村企共建”机制:村民以林地、宅基地入股,保底分红+二次分配,带动本地人均明显增收。
六、结语
凉是崇州的资源,热是市场的渴望。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系统思维整合山水、人文、康养、数字、金融五大要素,就一定能把“22℃的夏天”转化为365天的热经济,让崇州成为“雪山下的会客厅,公园里的旅居城”,最终实现“安家成都,心归崇州”的美好愿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